首页> 中文学位 >靖边采油厂青阳岔油区基础地质研究
【6h】

靖边采油厂青阳岔油区基础地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

3.1 地层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3.1.1 基本思路

3.1.2 基本原则与方法

3.2 地层划分对比依据

3.3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3.3.1 长21亚油层组

3.3.2 长22亚油层组

3.3.3 长23亚油层组

第四章 构造特征

4.1 研宄区构造特征

4.1.1 长21-1顶

4.1.2 长21-2顶

4.1.3 长21-3顶

4.1.4 长22顶

第五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5.1 物源展布分析

5.2 砂地比特征

5.3 沉积相识别依据

5.3.1 颜色特征

5.3.2 岩性特征

5.3.3 沉积构造

5.3.4 古生物标志

5.3.5 粒度特征

5.4 沉积相类型

5.5 沉积相特征

5.6 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及沉积模式

5.6.1 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5.6.2 沉积模式

5.7 砂体展布规律

第六章 储层特征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2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6.2.1 孔隙类型

6.2.2 喉道类型

6.2.3 孔喉大小及分类

6.2.4 孔隙结构特征

6.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6.4 储层四性关系及测井解释

6.5 储层物性特征

6.6 储层非均质性

6.6.1 层间非均质特征

6.6.2 层内非均质特征

6.6.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第七章 油藏特征

7.1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7.1.1 油藏类型

7.1.2 油藏分布

7.2 油藏温压系统及流体性质

7.2.1 油藏温压类型

7.2.2 油藏流体性质

7.3 油藏富集规律

7.3.1 邻近生烃中心并位于油气运移指向区

7.3.2 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

7.3.3 成岩作用控制储层最终分布

7.3.4 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对构造特征、沉积相及砂体展布、储层特征、油藏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靖边油田青阳岔油区,以长2油藏为储产主力,砂岩储层极为发育,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储层岩性以浅灰、灰绿色细粒、细-中粒及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及残余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5.85%;平均渗透率为24.63×10-3μm2,属于中孔低渗储层,部分为中渗透型及特低渗透型;岩石润湿性为亲水型。区域内长1油层组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暗色泥岩等互层组合,构成了稳定分布的良好的盖层。长2油藏顶面构造面貌总体为一个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的较大型的低幅度的鼻褶复合构造带,构造顶部比较开阔平缓,其上自西向东发育有三排低幅度鼻褶构造带,间夹两个平行延伸的低洼构造。构造带轴向接近北东-南西方向。与沉积相带展布方向大体一致。长2油层组主要微相类型为河道砂坝与河漫滩、河间洼地。主要物源为东北方向,各层位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严格受物源方向与沉积相带空间展布规律的控制,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2砂岩储层顶面的构造起伏对油层的发育分布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海拔高的部位往往含油较好,油井产量也较高,海拔较低的部位,往往含水较高。长2油层在纵向剖面上具有较好的油水分异,油水界面比较清晰和明显,油田内基本具备统一的油水界面,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
  结合构造特征、沉积相、砂体展布、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为青阳岔油区下一步开发提供有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