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增注工艺技术研究
【6h】

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增注工艺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藏地质及储层特征分析

2.1 地质概况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3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2.4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2.4.1 石英次生加大

2.4.2 自生绿泥石膜的生长

2.4.3 次生高岭石化

2.4.4 酸性流体对杂基和粒缘的溶蚀

2.4.5 连晶方解石对粒间物质和粒缘的交代

2.4.6 长石溶蚀作用

2.5 成岩相特征

2.6 储层矿物X衍射分析

第三章 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内容简介

3.1.1 实验器材及流程图

3.1.2 实验方法及依据

3.2 岩心速敏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岩心水敏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酸敏评价实验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结垢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油田结垢的分布规律

4.2 油田结垢的危害

4.3 油田结垢机理

4.3.1 碳酸盐结垢机理

4.3.2 硫酸盐结垢机理

4.3.3 其他沉积物

4.4 结垢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水质不相容因素

4.4.2 二氧化碳对碳酸盐沉淀的影响

4.4.3 pH值的影响

4.4.4 热力学因素

4.4.5 结晶动力学因素

4.4.6 流体动力学因素

4.4.7 含盐量的影响

第五章 垢结垢趋势预测及结垢实验研究

5.1 C8油藏地层水和注入水水质分析

5.2 结垢趋势预测

5.2.1 判断水质结垢趋势遵循的一般原则

5.2.2 结垢趋势预测

5.2.3 碳酸钙垢的预测

5.2.4 硫酸钙垢的预测

5.2.5 硫酸钡和硫酸锶垢的预测

5.2.6 结垢趋势预测结果

5.3 结垢实验研究

5.4 垢样成分分析

5.5 岩心结垢实验研究

5.6 结垢实验前后岩心孔隙结构对比分析

第六章 酸液体系优化实验研究

6.1 概述

6.2 溶蚀率及缓速性能评价实验

6.2.1 实验步骤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酸液岩心评价实验

6.4 现场试验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属于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已达四分之一以上,而已开发地质储量中,属于低渗透油藏的储量有十分之一左右。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藏提高开发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老油田稳产、提高开发效率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生产中种种原因会导致水井欠注、注不进或吸水不均匀等问题,影响了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与最终采出程度,如何提高高压区块注水能力与水平,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逐步暴露出的注水压力高、注不进或注水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藏的注水开发。通过对某区块C8储层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压汞等室内实验,研究其储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及正反向流动特征、结垢预测及趋势、结垢前后岩心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等;分析欠注内在因素,选取现场应用的阻垢剂,按照相关行业标准进行了评价实验,考查所选用阻垢剂的阻垢效果,通过对岩石胶结物、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评价其提高地层渗透性的效果;开展降压增注现场试验,跟踪分析实际效果,探讨工艺技术适应性,逐步完善形成注水井高压区块降压增注配套工艺技术,实现措施有效率75%以上,油藏注水配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平均单井增注10方/日以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