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
【6h】

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丘陵油田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其构造特征

2.2 油藏特征

2.2.1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2.2.2 天然能量

2.2.3 油藏类型

2.3 流体性质

2.3.1 原油性质

2.3.2 天然气性质

2.3.3 地层水性质

2.3.4 流体分布特征

2.4 研究区地层系统

2.4.1 沉积地层概况

2.4.2 研究区沉积环境

2.5 地层划分方案

2.6 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沉积相的确定

2.7 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分析

第三章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3.1 流动单元的划分原则

3.2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步骤

3.3 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

3.3.1 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原则

3.3.2 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

3.4 应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

3.5 流动单元的类型评价及其特征分析

3.5.1 流动单元的类型

3.5.2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特征分析

3.5.3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储层特征综合分析

4.1 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4.2 不同流动单元储层岩石学特征

4.2.1 研究区三间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4.2.2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储层岩石学特征

4.2.3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填隙物特征

4.2.4 成岩作用对不同流动单元储层物性的影响

4.3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4.3.1 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3.2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类型及连通情况

4.3.3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第五章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注水开发效果及油水运动规律分析

5.1 丘陵油田生产动态变化特点

5.2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5.2.1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初期产能

5.2.2 注入水推进方向受流动单元类型的影响

5.2.3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吸水特征

5.2.4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见效见水特征

5.2.5 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开发动态分析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图

展开▼

摘要

多参数识别、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已经成为当今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本文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为例,在对研究区三间房组储层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划分及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饱和度中值压力、退汞效率和含油饱和度等6个参数,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对研究区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及应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地质特征,以此为背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同时与研究区目前开发中的生产动态资料紧密结合,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将研究区三间房油藏组细分为5个砂层(油层组),包括23个小层(单砂体);接着分析了储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流动单元的特征,选取合理的划分参数,采用多学科、多方法相结合,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三间房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并对所划分的E、G、M、P四类流动单元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落实到分析不同流动单元的注水开发效果,对其划分结果进行动态验证。
   分析表明:在该研究区,E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主河道中心部位,粒间孔、溶蚀孔发育,部分颗粒发育微裂缝,接触方式以点接触为主,连通性好,因此储层物性最好,非均质性弱,具有很强的渗流能力;在注水开发期间,初期产液较高,注水后见效快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易水淹,不是注水开发后期产油的主力流动单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粒间孔、溶蚀孔发育,接触方式以点到线接触为主,连通性好,非均质性较弱,储集层渗流能力好,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该流动单元内水线推进较均匀,采出程度相对比较高,在注水开发初期产液量中等,但含水上升较慢,是目前产油的主力流动单元,如能较好的控制注入量和注入压差,将会获得较理想的开发效果:M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道的边部,粒间孔、溶蚀孔不发育,接触方式以线接触为主,储层物性较差,渗流能力差,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这类流动单元注入水推进速度较慢,目前动用程度较低,并且剩余油富集,是高含水后期的主力开发的流动单元;P类流动单元亦集中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与河道问过渡部位,但是其砂体厚度较薄、岩性较致密,物性差,注入水一般波及不到,不具备开发价值。
   以上研究证明,灰色层次分析法所划分的E、G、M、P4类流动单元特征明显,不仅与研究区储层实际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在油田生产动态验证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从而为油田的进一步挖潜、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