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媒体纪念中的“抗日战争”记忆——以《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纪念报道为中心(1950-2010)
【6h】

媒体纪念中的“抗日战争”记忆——以《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纪念报道为中心(1950-2010)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历史的纪念”:抗战纪念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抗战纪念评论的文本分析

一、总体面貌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第二节 抗战纪念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纪念活动报道

二、个人回忆报道

三、故地寻访报道

第三节 抗战纪念副刊的文本分析

一、文艺评论

二、国际副刊

三、回忆专栏

第三章 “纪念的历史”:抗战纪念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1950——1960:中苏共同战斗史

一、反美斗争形势下的抗战纪念

二、“光荣归于苏联”

三、全盘否定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四、等待革命援助的日本人民

第二节 1960——1965:人民战争名义下的中共抗战史

一、渐渐消失的苏联

二、人民战争万岁

第三节 1980—1990: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抗战史

一、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

二、展现全民族抗战

三、以友好求和平的对日历史呈现

第四节 1990——2010:回归二战史

一、抗战融入二战史

二、美苏等国的友谊重拾

三、“侵略历史不容抹杀”

第四章 抗战纪念的话语特征

第一节 胜利话语与创伤话语的交织

一、胜利话语为主线

二、创伤话语交织其中

第二节 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紧张

一、以政治为主导的国家话语

二、以历史为诉求的民间话语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建构大众历史记忆的重要机制,从1950到2010年,《人民日报》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塑造民族记忆共同体,通过评论、新闻、副刊等多种报道手段,将抗战纪念扩展到全社会,一方面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在漫长岁月中抗战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六十多年来,在政治权力、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人民日报》的抗战纪念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抗战纪念的规模和主题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苏联、美国、中国国民党三种力量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重新认识和界定,与战争国日本的历史关系定位也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抗战记忆在变迁中走入当代。
  总的来看,《人民日报》的抗战纪念呈现出胜利话语与创伤话语交织、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紧张的特征。伴随社会意识的开放,《人民日报》呈现的抗战历史记忆也愈加多元和丰富,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基本史实的承认与还原已经形成。同时,对抗战个人史予以了特别关注,致力于从个人历史中拯救民族历史,每个个体的战争经历和对战争的反思,在对《人民日报》长久以来构建的宏观历史记忆形成冲击的同时,也让抗战民族记忆变得更加具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在抗战纪念中一方面跟随政治步调,对抗战历史的“选择性纪念”造成了受众对抗战的“选择性记忆”,另一方面又与政治保持一定的缝隙,发挥传媒的独立性,挖掘个人历史,呈现创伤记忆,引入学术思考,力争更大层面呈现历史面貌、反思历史纪念。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这种博弈成为抗战纪念中最主要的特色,即便是在抗日战争这样被政府高度政治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人民日报》仍然能够开展一定程度的自主纪念,发出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呼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