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
【6h】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

代理获取

摘要

通过对孔子仁的分析发现,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
   针对“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德性生命”一说,既用来说明“我”的道德动力和内在规定性,也用来解释孔子仁的特点。“德性生命”即为道德根据的“我”,这种“德性生命”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同于进化论意义上所遗传的道德倾向,它是人之为人的德性本质。同时,从“我”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德性生命”具有三个特点:一,它具有先天性;二、它是生机,有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三、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方向。三者共同构成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
   仁所含有的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是孔子“我欲仁”之“我”的表现。“我”是“德性生命”,因此,仁是“德性生命”的表现,据此可以根据此生命的特点解释仁的结构和行仁的能力。
   首先,从仁形成的结构上看,仁的道德动力来源于生命自身的生机,此为先天因素,仁的道德规则来源于“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对社会生活中道德规则和传统风俗的接受和认可,此为后天因素。其次,从行仁的角度来看,“德性生命”的倾向表现为人们行仁的先天能力,在其倾向上接受道德规则之后按照道德规则行仁则是后天形成的能力。
   进一步说,“德性生命”的存在的外在形式为生活方式,“德性生命”展现为生活方式的过程就是仁的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形成的过程。
   不仅如此,孔子的天命思想也与“德性生命”本身的倾向密切相关。天命是孔子一生中形式上的动力,但是,其动力的来源是其“德性生命”本身的先天倾向。此倾向赋予了天命以权威性和崇高性。同时,天命的内容是仁的结构中的道德规则。在这个意义上说,天命是仁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孔子仁的内涵中既有“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也有生活方式中的道德规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