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寻求现实”——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与现代主义电影历史再梳理
【6h】

“寻求现实”——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与现代主义电影历史再梳理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试图以历史和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社会变迁与历史和社会的整体性为结构框架、以跨文化研究为主要导向,考察“现实主义”话语在社会实践、社会整体性、历史性与道德哲学四个政治经济学维度下的建构、流变以及对话过程。
  “现实主义”话语在本文中具有以下涵义:(1)指一种本体论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中,主要指“现实是否能够被思想感知/认识”这一认识论问题:(2)指一种美学流派,在西方主要指19世纪中期至后期,与“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流派形成竞争关系的文学/艺术趋向,在中国则指从五四思想时期发轫的、通过对于现实问题的描摹达成启蒙作用的流派,以及之后在“社会主义”等前置语的规定下,被赋予了更多意识形态内涵的变型;(3)指电影语言演进中与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相联系的一种风格取向,该取向从卢米埃尔发端,之后几经演变,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扩展为集美学立论、史学观和本体论信念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在中国八十年代由第四代导演引入,对我国的电影语言演进乃至电影伦理学倾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纵观哲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和流变过程,并且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现实”的理解,以及晚清—五四时期在中西方交流中对于“现实主义”的引介和转译;第二部分考察了“现实主义”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中的流变,以及“现实主义”如何适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危机语境,并最终在与其他流派的竞争中胜出,获得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第三部分考察了“现实主义”如何与电影的机械本性相契合,并且成为西方电影史中始终存在的重要美学倾向,以及“现实主义”在中国各个时期电影中的不同内涵:第四部分则讨论了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和“挪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