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汇英汉对照表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延迟收缩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

第四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第五部分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电极植入的临床研究

全文总结

综述:超声技术对CRT病例选择、术后程控和随访的价值

已发表文章及会议交流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1.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机械不同步,比较不同QRS宽度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的机械不同步程度 2.资料和方法: 研究患者符合以下标准: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QRS宽度≥120ms,LNEF<40%。心房颤动、起搏心律以及瓣膜病和超声图像不理想患者予以除外。 结果: 1、82%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前时间>140ms,73%患者的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40ms,80%患者的Ts-SD>32.6ms,82%患者的Ts-12>100ms,43%患者的室间隔和侧壁收缩时间差>65ms。 2、左心室射血前时间与QRS宽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6(p<0.01)。 3、QRS>160ms组的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大于QRS≤160ms组,组织多普勒参数Ts-SD、Ts-12和Ts-sep-lat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在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4、55%患者的Ts-SD>32.6ms,提示存在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 5、在QRS宽度相当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SPWMD、左心室射血前时间、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s-SD及Ts-12等参数显著大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 结论: 1.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是左室射血分数的独立相关因素。 2.QRS宽度与左心室收缩开始时间参数即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相关,但随着QRS增宽,左心室内不同步程度无进一步增加。 3.心衰合并CLBBB患者的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程度高于LVEF及QRS宽度水平相当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但仍有一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存在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 4.心衰合并CLBBB患者的左心室整体收缩开始时间大于LVEF及QRS宽度水平相当的非左束支或右束支的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前者的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程度较后者有增高的趋势。 5.机械不同步的程度与电活动传导阻滞类型相关。 第二部分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延迟收缩模式比较的研究 目的: 旨在应用组织多普勒探索左心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是否与缺血病因相关。 资料与方法: 研究74位正常人,48位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3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31±13%)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 结果: 1.正常人中,左室下壁和后间隔的Ts显著大于侧壁和前壁,后壁和前间隔的Ts居中。 2.在非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病组中,左室前壁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显著短于侧壁、后壁和下壁。两组的左室延迟收缩部位的构成比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3.在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中,下壁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最长,并显著长于侧壁。 4.在缺血性心肌病组中,侧壁、下壁和后壁各组之间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无差异。 结论: 非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病组的左室延迟收缩部位分布不同,后组的延迟收缩部位变异较大。 第三部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 国外报道其有效率仅50—70%,我国由于这方面的起步较晚,CRT在我国的真实疗效尚无大规模的研究报道。 目的: 旨在评价CRT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疗效,总结CRT无效的原因,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正规心衰药物治疗后NYHAⅡ-Ⅳ级;LVEF<35%;患者符合普通起搏器指征;临床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纽约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或LVEF绝对值增加>5%的患者。 结果: CRT的疗效评价 1.CRT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有效率为68.5%。 2.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缩小,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术后6个月的171±89.1ml和109.0±68.5ml;左室射血分数(LVE)为术后6个月的40.4±10%(p<0.01)。左心房内径CRT为术后6个月的47.4±7.6mm,二尖瓣返流程度分级由术为术后6个月的38.7±14.5mmHg,右心室大小CRT前后无显著变化。 3.15例患者完成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CRT短期内即改善了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脏收缩同步性。房颤患者的CRT疗效本研究有效的比例为45%。 窦性心律患者的CRT疗效治疗有效的比例为76%,显著高于房颤患者。 结论: 1.CRT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同步性和左室重构,减少二尖瓣返流,改善左室舒张充盈,降低肺动脉收缩压。 2.CRT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室重构随时间进一步改善,但同步性和舒张充盈随时间无进一步改善。 3.窦性心律患者中的CRT疗效优于房颤患者,房颤伴心衰的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或房颤复律可能对CRT疗效有较重要的意义。 4.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占多数的研究中,应用组织多普勒不同步指标选择患者进行CRT治疗时,QRS宽度、左心室射血前时间和肺动脉收缩压可能进一步预测CRT的疗效。 第四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目的: 旨在比较斑点追踪显像技术与现有的超声技术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研究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正规心衰药物治疗后NYHAⅢ-Ⅳ级:窦性心律,QRS>120ms;LVEDd(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LVEF<35%: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图像满意。 结果: 1.QRS宽度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2.起搏前的组织多普勒参数不能预测CRT的疗效。 3.左室应变达峰时间的参数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4.左室应变的均值Strain-12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左室12节段纵轴反向应变的总和Pstrain-12在有效组显著高于无效组。 5.起搏前左室12节段内存在负的径向位移的节段数NTD在CRT有效组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且有效组的左室12节段径向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td—SD也高于无效组。 6.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左心室射血前时间、Pstrain-12、Tsr-SD、Tsr-6、Tsr-lat—sep和NTD能独立预测CRT的疗效(p<0.05)。 7.将70.7ms作为一个截点值,Tsr—SD预测超声心动图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3%和65%。 结论: 1)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中仅左心室射血前时间能独立预测CRT的疗效。 2)起搏前的组织多普勒不同步参数不能预测CRT的疗效。 3)起搏前左室的应变大小不能预测CRT疗效,而反向应变之和>9.7%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76%。 4)二维斑点应变显像的不同步参数不能预测CRT的疗效,而二维斑点应变率显像的不同步参数Tsr—SD>70.7ms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65%。 5)二维斑点追踪显像的径向位移参数也能预测CRT的疗效。 第五部分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电极植入的临床研究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左室延迟收缩部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延迟收缩部位不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室电极位于疤痕心肌附近影响CRT的疗效。 研究目的: 旨在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研究入选标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标准的心衰药物治疗无效。排除标准: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中进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根据术前组织多普勒左室延迟收缩部位选择左室电极位置。 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QRS宽度以及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均无显著性差异。 2.CRT术后6个月,纽约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3.2±0.7级降低为1.8±1.0级(p<0.01),左室舒张末容积由术前的224±98ml显著减小为165±84ml(p<0.01),左室收缩末容积由术前的172±86ml显著减小为100±65ml(p<0.01),LVEF由26.1±6.5%增加为41.8±9.5%(p<0.01)。 3.CRT术后6个月,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增长和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较B组显著。 结论: 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