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分析
【6h】

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感官与视觉

第一节中国思想对眼睛的考辨

一、感官的自然本性和眼睛的“辨色”功能

二、儒家的感官伦理:从自然之眼到社会之眼

三、指向内在的道家之“眼”

第二节西方思想中的眼睛

一、作为感官的五官——与中国思想的巧合

二、眼睛与认知——眼睛的特殊性

三、柏拉图对两种眼睛的区分

第三节作为能力的视觉和作为行为的观看

一、观看行为的类型学研究

二、观看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三、观看行为的文化学分析

四观看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视觉隐喻

第一节感官等级制: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c)

一、语言中的视觉

二、感官等级制

三、视觉和其他感官的类型学差异

第二节视觉的文化象征意蕴

一、西方古典时期的模仿

二、中世纪和启蒙运动时期对光的崇拜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

四、近代以来的眼睛

第三节眼睛的历史性?

第四节世界的图像化时代

一、世界图像化的经验事实与审美的生活化

二、图像时代的基本性质

三、划过夜空的流星:图像时代的美之表现形式

第三章空间转向与视觉隐喻:背景的凸现

第一节现代性:众声喧哗中的概念游移

第二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三节返回肉体之眼:重新“看见”身体

一、审美现代性

二、视觉隐喻与身体

第四节现代性的地理学:空间转向与视觉场域

一、空间转向的经验事实

二、空间转向的性质

三、空间转向与视觉隐喻

四、空间转向与视觉文化

五、空间转向的基本涵义

第四章 眼见为虚?——20世纪西方思想对视觉隐喻的破译

第一节视听转换与超现实: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

一、本雅明:视觉对听觉的胜利

二、鲍德里亚:“超真实”和符号的“幻像”

第二节那喀索斯的凝视:伽达默尔对视觉存在论的反思

一、视觉模仿作为对存在的表现

二、游戏:旁观者在场的活动

第三节新感性与新美学:马尔库塞和威尔什论视觉心理

一、马尔库塞:视觉感性的社会解放功能

二、沃尔夫冈·威尔什:视觉图像作为对现实经验的再确认

第四节文学中的视觉隐喻:保尔·利科和罗兰·巴特论模仿

一、保尔·利科:模仿作为时间与叙事的中介

二、罗兰·巴特:模仿作为文学的一种能力

第五节现象学中的眼睛:胡塞尔和梅洛-庞蒂

一、胡塞尔:视觉中心主义的假定

二、梅洛-庞蒂:眼与心

第六节海德格尔、德里达和视觉中心主义:坚守或消解?

一、海德格尔:存在之视觉

二、德里达:对视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消解

第七节时尚的目光:西美尔

一、分离与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一人关系的图景

二、模仿与疏离:时尚的两个向度

小结

第五章视觉文化:视觉隐喻的现实形态

第一节“全球同步”:身份认同危机的话语征候

第二节凝视: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空镜子:一个生命的隐喻

第四节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论视觉对听觉的入侵

结论:对当代审美特征的一个尝试性回答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视觉隐喻和空间转向这两个角度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视觉文化进行哲学分析,揭示出隐藏在视觉文化背后的视觉隐喻和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想和学术中“空间转向”的倾向。论文包括引言、五章正文和结论。引言说明当前美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所处理的对象、使用的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指出,在中国和西方,眼睛作为五官中最具优越性的器官历来都受到思想的青睐。柏拉图对两种眼睛的划分,使心灵之眼成为通达集真善美为一体的理念的唯一的、也是最完美的途径。随着柏拉图的理念最终演化为在西方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形而上学传统所追求的终极本质,眼睛也进入了西方的形而上学之中,并被用来指称一切和终极本质相关的性质。另一方面,眼睛在哲学领域中的这种重要地位也有助于它在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中产生影响。第二章分析了视觉中心主义和视觉的文化象征意蕴,同时探究了眼睛的历史性问题、图像时代的基本性质和图像时代美之表现形式。第三章讨论了作为背景的现代性的诸种概念,分析视觉隐喻与身体、空间转向的相互关系。第四章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中对视觉隐喻的破译,重点阐释以下思想家:本雅明和鲍德里亚,伽达默尔,马尔库塞和威尔什,保尔·利科和罗兰·巴特,胡塞尔和梅洛·庞蒂,海德格尔和德里达,西美尔。第五章是视觉文化的个案研究,运用前面的理论对当代电影、电视、手机、图像再现中的女性等文化现象进行哲学分析。论文最后指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连续的整体,在后现代性的空间转向中,视觉从以前向精神的靠拢转而回归身体,相应地,图像也展示出全新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导致了生活世界的图像化和审美化,当代视觉文化则是集中体现生活世界图像化和审美化的经验领域与实践场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