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6h】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代理获取

摘要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开创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结构研究领域的结晶。在把资本主义作为典型社会形态进行“人体解剖”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普遍规律,并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看成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进而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彻底宣告了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唯心主义的破产,也为寻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把成功的“钥匙”。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虽然开始于对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的认识,但它是以扎实的思想理论准备为前提的。虽然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得益于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的思想洗礼,但是,近代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结构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则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直接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归纳起来,我们至少可以从实践、空间和时间三个向度来分别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社会要素和社会形态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以实践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结构的逻辑起点;以空间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是指对社会结构在同一空间安排下各组成要素的共时性分析;而以时间为向度的社会结构分析则是指对社会结构在时间序列中社会形态的历时性分析。“社会生产”、“社会要素”、和“社会形态”不是社会结构孤立的三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什么东西,它们只是由于观察和分析社会结构的视角不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有机整体,三者不可偏废。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其理论的特征,并为理论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具体的指导。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中,有两个分析方法具有显著的特征:一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分析方法;二是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逆向分析方法。在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科学指导下,使得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表现出了整体性与个体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就一直遭受资产阶级学者的质疑和反对,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反击各种攻击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积极研究、捍卫和传播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而且还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社会结构理论观点,为推进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深刻变动,其所表现出来的根本性变化就是由总体性社会结构向分化性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变,社会结构在分化之中进行快速的转型,从而导致了社会流动的加快、社会差距的拉大、社会冲突的加剧、社会整合难度的增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新成果的体现。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就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来予以解答和解决。我们相信,只要有了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科学领悟和实践运用,从社会结构的整体建构、结构要素的全面布局、结构关系的有序运行等方面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够处理好长期以来因为结构失衡而导致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进一步规划和协调好各种结构关系,各个结构要素多轮驱动、交互共生,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公平、有序和健康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