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学与天性:进化心理学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6h】

文学与天性:进化心理学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非常重要的精神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冠以科学之名的学院心理学所忽视。进化心理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石,试图对这一现象作出开拓性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的探究。
   Geoffrey Miller提出了艺术的“性炫耀”假说,认为艺术主要是在求偶背景中产生的,是艺术家代价高昂的神经适应信号,一种认知上的“孔雀效应”。Steven Pinker用艺术的副产品假说,用“奶油蛋糕”借喻艺术,人类拥有进化而来的特定的认知偏好,艺术能够激发这些认知偏好。Ellen Dissanayake和Brian Boyd坚持艺术的适应器主张,分别认为艺术源于母婴的亲密接触和注意的发展。但是,他们对于艺术的界定过于宽泛,倡导的理论不具有各种艺术形式的普适性。John Tooby和Leda Cosmides,通过对小说的考察,提出文学活动是大脑的组织模式。那么,文学活动,特别是小说,究竟是人类为了增强性吸引力的装饰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副产品?是适应自然所形成的适应器?还是一种大脑的组织模式?梳理和分析这四种主要理论,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证据,笔者认为将文学活动视作进化而来的适应器,似乎更具有理论建构意义。
   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方面,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一直纠结于谁具有“科学”的权威。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进化心理学的文学批评,都有成功的范例。然而,量化分析法在提供宏观共性的同时,放弃了文学的个体细腻化,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质性研究能够深入文学作品的内蕴,能够在进化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视野上,对人类的内心世界进行显微镜式的探幽,更符合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
   进化心理学的文学批评,质性研究的篇幅多于量化分析,但大多集中于人类择偶主题,将进化心理学的相关两性择偶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分析。该文试着以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福楼拜的生平,并对其成名作《包法利夫人》,在两性择偶的策略冲突的主题分析基础上,拓展了新的视角,用模块理论和分离机制两个视角,对包法利夫人的人生悲剧进行了新的阐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