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动力学研究: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一种考察
【6h】

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动力学研究: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一种考察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已然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中国模式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和思考。然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转型的每一个步骤和进步无不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任何对于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如果不将中国共产党考虑在内,就断乎难以获得问题的真切求解。如果说有所谓的中国模式的话,则中国政党之模式,无疑是这个模式核心中的核心。
   可以认为中国政治发展只能在西方模式之外开出另一条道路。在中国,无论如何的推进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一个党领导和执政,处于国家与社会中的最高的、全面领导的地位。而在西方学者看来,所谓的民主,正是让一个党不能长期执政的机制,可是我们现在恰恰要长期地单独执政(当然是与其它政党合作),它要成为带领中国社会通向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领导党、执政党,直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试问,它又何以能够如此?其动力何在?这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并不反对政党研究中的普遍主义学术倾向,但是更多的是怀有对中国政党发展模式的极为敬畏的学术追求来开展研究的,希图发现中国共产党发展中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逻辑和精神。
   正因为如此,本研究以“独一执政党”的范畴来对中国政党发展的动力问题来进行研究。所谓的独一执政党是从“独特”和“单一”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与“专断”、“独裁”等等意思毫不相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文翻译将其译成“thesingle and unique ruling party”。独一执政党就其操作定义来说,乃是指历史与现实中诸如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党。所以称之为独一执政党,乃因为其在政党结构、功能、过程及价值取向乃至整个执政模式等方面,比之其它西方政党,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质,而现有的政党类型学上的范畴或者地理意义上的概念界定不能对此予以有效概括并实现本学位论文的学术追求。这样,本研究的明确对象即是,党员主体地位之于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的重要价值。显然,本研究并不是泛论独一执政党的发展动力问题,而是选取党员主体地位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并不是泛论党员主体地位问题,而是将其提高到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动力高度来予以探讨。进一步言之,是要企图通过党员主体地位与独一执政党两个变量的考察,从党员主体地位的角度揭示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中的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本文认为,政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三个向度:国家向度、社会向度、政党自身向度。现代政党乃是一定社会关系之物,也是一定政治关系之物,其产生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分化和国家政治环境紧密相联。政党又是人的自觉活动之物,离开了政党成员的有目的的意志活动,政党也无由产生和运作。政党发展的深刻动力在于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矛盾运动。本文指出,在竞争性体制中,由于开放多元的竞争性选举机制的存在,谁能赢得社会谁就能赢得国家,导致了存在一种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西方政党发展动力模式的可能。但是,对于独一执政党体系来说,政党、国家、社会之间存在的是另一种互动模式。非竞争性的体制及与此紧密关联着的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造成了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政党主导地位,西方那种政党呼应社会向社会寻求支持的体制性推动力在这里就不复彰显。这决定独一执政党来自国家向度、社会向度的推动力缺乏制度化、组织化的激发和回应,这是其发展动力的局限性所在。因之,必须开掘党内资源,畅通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的第三个向度。本研究认为,对于独一执政党来说,党员主体性建设乃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源,离开了党员的主体性,它的其生机与活力将要走向衰竭,探索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政党发展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从五个方面来写,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独一执政党、党员主体地位:概念的阐释”。独一执政党是基于政党的谱系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实政治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独一执政党对多元政治的排斥、对国家社会的全面领导、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命担当性的组织目标都使其在结构、功能、组织过程和价值取向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性。党员主体地位是基于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当下多元社会中中国政党发展所面临的使命所提出的概念,是对党员在党内结构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在组织过程中的功能角色的界定。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在政党组织中的贯彻,凸显了政党组织成员的主体性精神
   第二章,“动力机理: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的生成理路”。本章运用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的方法,经由政党发展动力的一般界说、竞争性政党发展的动力机理解释而至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机理分析的路径展开,详细论述了独一执政党在发展动力上存在的局限性及其机理,这种局限性的深刻背景乃是由这种独一执政党执政体系所形成的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动力来源:独一执政党发展的主体性自觉”。本章主要基于组织学的理论来阐述党员主体地位能为独一执政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来源,是第三个动力向度的重要构成。其原因在于,党员主体地位意示着政党内部一种与其主体精神相与一致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正是这种组织结构和过程的再造,激发政党组织的三种动力,即认同性动力、约束性动力和激励性动力。
   第四章,“动力误区: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的模糊认识”。本章更多地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和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阐述,批判了独一执政党发展中精英主义和党员工具论所具有的学术上的不自洽性以及实践上的危害性,论证了独一执政党的发展不可寄托在少数党内精英之手,也不可将党员视为“会说话的工具”,精英决定论和单纯的工具理性只会窒息独一执政党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独一执政党发展中的一个误区。
   第五章,“动力路径: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党员主体性构建”。本章通过历史比较、文献分析、调查问卷等方面的研究,借鉴理性选择理论和嵌入性理论,探讨了独一执政党发展动力的路径建设问题,亦即党员主体地位的构建问题。组织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乃是权力问题,党员主体地位首先要在组织的权力机制中得到体现。权力必然涉及权利,权利也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标志,故而党员主体地位的构建必须考量党员的权利。然而,享受权利本身不是党员的最终目标,加入独一执政党组织根本的在于党员的功能发挥和政党的使命担当,所以,离开党员的主体性作用而来谈论党员主体地位,就已经背离了独一执政党的本质。
   本作者坚信,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人类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的共同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旨归。中国共产党的规定性,决定广大党员在党的组织及党的活动中,可以而且应当以奔放的姿态率先展示其主体性存在的状态与风骨,这是历史发展的呼唤,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唯有一个以党员主体性存在为其标识的党,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脊梁。中国共产党也定将以其党员无穷主体性的竞相进发,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光明未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