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夸张修辞格的处理谈译者主体性发挥——唐诗英译本比较
【6h】

从夸张修辞格的处理谈译者主体性发挥——唐诗英译本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

引言

第一章译者主体性

第一节中、西方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

第二节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第二章唐诗中的夸张修辞格

第一节夸张修辞在唐诗中的应用

第二节夸张修辞格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数量夸张修辞格的文化基础

第三章唐诗中夸张修辞格英译之译者主体性比较

第一节数量夸张修辞格英译比较

第二节动态夸张修辞格英译比较

第三节比较、对比夸张修辞格英译比较

第四章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古往今来,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等偏爱用夸张修辞格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或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绪,因此他们的作品能带给读者极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也因为如此,唐诗的翻译非常困难。夸张修辞格究竟是否可以再现于译文中,译者怎样再现,是照搬原文还是发挥主体性,译者发挥主体性需要把握怎样的尺度,这些对于唐诗英译中夸张修辞格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运用演绎——归纳法,从一般到个别,从分析分散的事例到找寻共有的规律,从唐诗着手解决夸张修辞格在翻译中的处理问题。 本文以唐诗中夸张修辞格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外多位翻译大家不同译本的比较,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译者在夸张修辞格的处理中如何发挥主体性问题,提出论者的个人观点和见解。本文共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探讨中西方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笔者阅读了大量中西方翻译理论,发现译者主体性问题在很早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译者“隐形人”的身份以及“一仆二主”的地位并不利于翻译活动的开展,这就是为什么本篇文章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还给译者其应该拥有的地位,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原作向译作的转化,以求为读者创作出更优秀的译文。在承认译者具有主体性的基础上,笔者对译者主体性内涵做出两层次阐释:一为创造性,二为受制性。并详细论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章分别从夸张在唐诗中的应用、夸张的心理机制以及数量夸张的文化基础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述,使读者对夸张有更全面的认识,为后文打下基础。夸张中有一大类为数量夸张,这一类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特色,因此独立为一节,分析其思想及文化基础。数量夸张同样有很多不同的类别,笔者分门别类地讨论了每一种类别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夸张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已,在其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的翻译,而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转化。由于中、英两大民族思维习惯、文化传统的迥异,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处理夸张修辞格的翻译,实现文化的转换。 第三章笔者选用了在运用夸张修辞格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多首唐诗,从唐诗多个译本的比较出发,探讨了不同主体性的发挥对诗歌翻译产生的影响。在比较过程中,仍然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在诗歌选用方面注意到了广泛性问题,共选用27首唐诗、10余位译者的译文,比较全面、细致地进行了译本的比较。 最后,在译本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在夸张修辞格的处理中译者应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从前文大量具体的事例到本章总结出规律性理论,演绎——归纳法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和非常显著的效果。最后全文得出结论,夸张修辞格是诗歌中极具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法,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应最大程度地保留此修辞手法。但是保留绝不是照搬原文,而是译者在受制性与创造性之间寻求平衡,在保留夸张修辞格的基础上,灵活再现或传达夸张修辞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