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对提高我国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作用
【6h】

论“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对提高我国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致谢

前言

第一章总论 基础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

1.1阅读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

1.2新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1.3良好的阅读能力对语言学习起着积极作用

第二章阅读及阅读过程

2.1阅读的定义

2.2阅读过程的理论发展概况

2.3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机制

2.4阅读过程中读者心理机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2.5阅读活动的三个阶段

2.5.1阅读前的活动

2.5.2阅读中的活动

2.5.3阅读后的活动

第三章英语阅读模式发展过程、具体实践和理论依据

3.1“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

3.2“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阅读教学模式

3.3“相互作用”阅读模式(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

3.4阅读教学模式和图式理论(schema)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我国农村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农村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4.2农村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4.3制约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因素

4.4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之问题的一些建议

第五章科学使用“相互作用”阅读法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5.1科学使用“相互作用”阅读教学法,改造现有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5.2科学使用“相互作用”阅读法改造现有阅读教学的可能性

5.3实践证明“相互作用”阅读法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效

5.4“相互作用”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5.4.1阅读前(pre-reading)-激活背景知识

5.4.2阅读中(while-reading)-培养各种技能

5.4.3阅读后(post-reading)-加强检测和巩固

第六章求证实验

6.1预测(pre-testing)

6.2求证实验过程

6.3求证实验结论分析

第七章结论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阅读被公认为是英语习得各项技能中最主要的技能之一,阅读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获取信息,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它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认知方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国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应运而出,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自始至终占着主导地位,并且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英语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语言知识而不注重语言技能。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不少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依然采用“字词——短语——句子——段落——整篇文章”的教学模式,即:“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该模式过于注重细节,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篇章结构的理解及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其直接结果是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种观念导向的产物便是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这种模式很明显不能满足人们学习语言的需要,新的方法自然应运而生。 但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矫枉过正,过分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在教学上完全从篇章整体布局上入手,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线索并根据该线索进行预测和验证的能力,强调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但是由于该模式不注重词汇等基本知识的积累,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味追求快速,容易忽略对文章具体字句的理解,在做寻找文章大意的题目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从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作者身上而忽略了具体字句在重要文章内容和特殊话题里的特殊含义,容易出错,因而导致阅读失败。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自下而上”阅读教学模式及“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弊端,并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的优越性及使用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论文首先探讨了阅读的定义以及三种不同阅读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出目前有效的阅读模式是建立在图式理论基础上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式。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分析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英语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指出改革陈旧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改革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验证“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对于培养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积极作用,笔者与同事合作,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班级教学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和实验。实验过程中分别选择两个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其中一个班(“参照组”)使用传统的“自下而上”教学模式;另一班(“控制组”)采用的是“相互作用”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证明,“相互作用”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