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
【6h】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引言

第一章综述

1.1野生动物保护与栖息地研究

1.2栖息地与栖息地选择

1.3偶蹄类动物对栖息地的需求

1.4偶蹄类动物之间的种间竞争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

1.5山地偶蹄类动物的垂直分布和季节迁移

1.6羚牛、鬣羚及其它涉及到的偶蹄类动物的生态学特征

1.7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已有的调查研究

1.8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2.1研究地点自然地理概况

2.2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社会和经济文化状况

第三章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偶蹄类现状和行为观察

3.1研究方法

3.1.1物种的鉴定及其野外痕迹识别

3.1.2.行为观察和记录

3.2研究结果

3.2.1羚牛

3.2.2鬣羚

3.2.3野猪

3.2.4斑羚和赤斑羚

3.2.5黑麂

3.2.6麝

3.2.7岩羊

3.2.8偶蹄类动物的相对丰富度

3.3讨论

3.3.1关于偶蹄动物分类和现状

3.3.2关于羚牛等动物的集群行为特征

3.4本章小结

第五章主要偶类动物春季的垂直分布

4.1研究方法

4.1.1野外调查

4.1.2生态位测度

4.2研究结果

4.2.1垂直分布

4.2.2对植被的利用性

4.2.3垂直生态位宽度

4.2.4垂直生态位重叠

4.3讨论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羚牛的生境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5.1研究方法

5.1.1野外调查方法

5.1.2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2研究结果

5.2.1羚牛栖息地季节变化

5.2.2羚牛冬春夏季栖息地选择

5.3讨论

5.4小结

第六章鬣羚栖息地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

6.1研究方法

6.2研究结果

6.2.1鬣羚栖息地季节变化

6.2.2鬣羚冬春夏季栖息地选择

6.3讨论

6.4小结

第七章羚牛和鬣羚栖息地选择的种间比较

7.1研究方法

7.2结果

7.2.1种间联结

7.2.2栖息地分离

7.2.3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

7.2.4生态因子选择差异分析

7.3讨论

7.4小结

第八章偶蹄类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8.1调查和研究方法

8.2结果

8.2.1捕猎及其对野生偶蹄类动物的影响

8.2.2威胁野生偶蹄动物的其它因素

8.3讨论和保护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1

附图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硕博连读)发表和递交科研报告及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与获得的奖励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了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以衡量羚牛和鬣羚生境选择性的指标;用判别分析分析羚牛和鬣羚生境选择各自的季节分离程度以及它们在相同季节之间的分离程度,对各个因子利用性差异利用非参数估计中的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U检验进行检验分析;用种间联结分析羚牛和鬣羚空间区域的主要格局;用生态位理论和相关测度式分析偶蹄类动物,尤其是羚牛和鬣羚的种间关系等。  研究结论表明,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偶蹄类动物证实有9种,即羚牛、鬣羚、野猪、黑麝、林麝、斑羚、赤斑羚、黑麂和岩羊,对保护区周边22个村庄的访问调查发现,大部分家庭(平均约80﹪)参与了打猎,对于过去的捕猎最多的三种猎物时,100﹪(n=39)回答的是麝、61.5﹪的赤斑羚、25.6﹪的斑羚17.9﹪的鬣羚、17.9﹪的黑麂、10.2﹪的羚牛。下套子和枪击是基本的狩猎方式,频次分别是69.2﹪和82.1﹪(n=39),相关性分析,发现捕麝量与村庄所在的位置,旱田面积正相关,而与水田面积和村的户数负相关。除了捕猎外,林区人为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破坏也影响到野生偶蹄动物的生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