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
【6h】

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资助、汪明峰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图表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第1章绪论

1.1全球化的“新经济”

1.2信息化的“新地理”

1.3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互联网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理论化

2.1网络空间的浮现

2.2新技术的空间观

2.3网络空间的理论化

2.4小结

第3章信息的空间形式:信息及其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3.1信息、知识与创新

3.2信息/知识的空间形式与地理过程

3.3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3.4小结

第4章技术的空间过程:技术演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1技术变革与扩散

4.2长波技术论及其空间过程

4.3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4.4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

4.5小结

第5章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

5.1城市的网络化进程

5.2网络空间的基本要素特征

5.3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

5.4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新机会?

5.5小结

第6章 网络空间的基础:基于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分析

6.1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城市体系

6.2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

6.3互联网城市的通达性分析

6.4小结

第7章 网络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

7.1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地理区位

7.2互联网域名的区域分布

7.3互联网网站的城市分布

7.4 小结

第8章 网络空间的消费:中国城市体系中的互联网“数字鸿沟”

8.1“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空间表现

8.2“数字鸿沟”成因的区域比较

8.3城市体系中的“数字鸿沟”

8.4 小结

第9章网络空间的区域:广东省互联网服务业的区位研究

9.1“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应用

9.2互联网服务业的区域结构

9.3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9.4区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9.5小结

第10章结论

10.1主要结论

10.2政策启示

10.3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借助于世界范围的人口、商品以及符号流动的基础设施,人类的全球交往能力急速扩张。   本文以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和技术发展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了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和分析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文章全面探讨了互联网的空间内涵,梳理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脉络,提出了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观点,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构建了一套研究互联网空间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首次研究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城市体系,并使其可视化(城市网络的拓扑结构),同时利用详实的数据资料,从网络空间的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分别评价了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状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