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
【6h】

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第1章我国赤潮研究状况及灾害防治对策

1.1赤潮及其危害

1.1.1赤潮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1.1.2赤潮的危害

1.2赤潮研究工作研究状况

1.3赤潮监测技术研究和防治中的主要问题

1.4赤潮灾害防治对策

1.4.1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

1.4.2建立赤潮防治示范试验区

1.4.3加强宣传

1.4.4制定赤潮应急计划

1.4.5加强赤潮的监测监视及信息网的建设工作

1.4.6制定并颁布赤潮藻毒素和贝毒素标准检测方法与标准

第2章赤潮灾害类型与时空分布规律

2.1赤潮及暴发机理

2.1.1赤潮的概念

2.1.2赤潮灾害暴发机制

2.1.3基本定义

2.2赤潮灾害类型与强度划分

2.2.1赤潮灾害类型划分

2.2.2灾害强度划分

2.3中国沿海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

2.3.1赤潮的发现次数

2.3.2赤潮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

2.3.3赤潮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

2.3.4结论

2.4不同类型赤潮及其发展趋势

2.4.1各类型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2.4.2各成因类型的变化趋势

第3章赤潮水体的光谱特性及遥感探测机理

3.1海水的光谱特征

3.2赤潮水体的光谱特征

3.2.1叉角藻赤潮水体的光谱特征

3.2.2不同赤潮生物密度的光谱特征

3.2.3富营养水体向赤潮发展过程中光谱特性的变化

3.3不同藻类赤潮反射光谱SICF峰高和位置与叶绿素a浓度关系

3.3.1研究方法

3.3.2水体SICF峰高的表征方法

3.3.3归一化SICF峰高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

3.3.4结论

3.4表征赤潮水体归一化SICF的荧光波段优化

3.4.1荧光高度的计算方法

3.4.2赤潮水体SICF的最佳表征模式

3.4.3结论

3.5基于高光谱反射率的藻类水体基线荧光峰高度与叶绿素a浓度关系研究

3.5.1荧光高度模型基线波段的选择

3.5.2基线荧光峰高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

3.5.3结论

3.6基于表面反射率的赤潮卫星荧光高度算法比较

3.6.1卫星荧光基线算法原理

3.6.2赤潮卫星荧光高度算法比较

3.6.3结论

第4章赤潮生消过程的海表温度遥感探测预报方法

4.1海水温度的赤潮生态学意义

4.1.1有效积温法则

4.1.2温度对新陈代谢速率的影响

4.2赤潮生消过程海水温度的变化

4.2.1赤潮发生的环境温度

4.2.2赤潮形成后的温度变化

4.2.3赤潮温度变化机理

4.3海水温度的变化与赤潮的发生

4.3.1标准积温温度的确定

4.3.2预报模式

4.3.3南海、东海和渤海夜光藻发生时间的对比

4.3.4同一海区不同积温与赤潮发生的关系

4.3.5结论

4.4 SST卫星遥感探测原理

4.4.1海洋表面温度

4.4.2 SST卫星探测机理

4.5赤潮卫星遥感探测

第5章赤潮生消过程中水体透明度的遥感定量研究

5.1遥感定量原理

5.1.1透明度的表征

5.1.2卫星遥感反射率

5.1.3透明度的遥感定量

5.2数据与方法

5.2.1研究区概况

5.2.2现场数据的采集

5.2.3卫星数据的处理

5.3透明度的遥感定量估算

5.3.1透明度及相关参数的空间分布

5.3.2透明度遥感定量模型与讨论

5.3.3结论

第6章近岸海域叶绿素与赤潮水体的AVHRR探测

6.1 AVHRR简介

6.1.1 AVHRR概况

6.1.2 AVHRR数据预处理

6.1.3 AVHRR叶绿素及赤潮探测的概念模型

6.2研究区与数据采集

6.2.1研究区

6.2.2现场数据采集

6.3归一化法

6.3.1概念模型

6.3.2结果

6.3.3结论

6.4比值法

6.4.1近岸海域叶绿素的水色因子法探测理论模型

6.4.2AVHRR遥感应用模型

6.4.3结果

6.5赤潮灾情信息的遥感探测

6.5.1探测原理

6.5.2赤潮卫星遥感探测

6.5.3结论

第7章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与检验

7.1赤潮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7.2卫星数据源的选择

7.2.1卫星数据的选取原则

7.2.2目前采用的卫星数据源

7.3业务化应用技术流程

7.3.1卫星图像的接收备份

7.3.2卫星数据的处理分析解译

7.3.3赤潮通报的制作与发布

7.4赤潮卫星遥感判别模型体系

7.4.1基于海表温度(SST)的赤潮信息提取模型

7.4.2基于叶绿素的赤潮卫星遥感反演模型(叶绿素荧光高度法和生物-光学算法)

7.4.3基于海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赤潮卫星遥感反演模型

7.4.4多源卫星遥感赤潮判别模型

7.5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产品、信息发布及精度

7.5.1监测区域及时间

7.5.2赤潮卫星监测系统的硬件构成

7.5.3赤潮卫星监测信息产品

7.5.4赤潮卫星监测精度

7.6存在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赤潮灾害已成为中国主要海洋灾害之一,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该文在对赤潮灾害类型和强度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33-2001年间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指出渤海、长江口外和珠江口东侧海域为中国三大赤潮多发区;讨论了不同类型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在现场实测和室内培养的基础上,测定了12种不同叶绿素浓度的赤潮和非赤潮藻类水体光谱曲线,采用表征叶绿素荧光高度的两种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了SICF峰高(归一化法和基线法)和位置的变化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并提出了表征水体归一化SICF的优化荧光波段,并依据水色卫星荧光基线算法原理,采用藻类水体高光谱反射率曲线模拟了MODIS、MERIS和GLI的荧光波段,对比分析了三者的赤潮探测精度.根据海水温度的赤潮生态学意义,提出了赤潮生消过程中海水温度的变化机制;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建立了海水积温预报模型,可预报年内赤潮发生的时间,实现了赤潮灾害的中期预报;同时利用海表温度(SST)卫星遥感探测原理,建立了基于海表温度的赤潮遥感判别模型.AVHRR是非常实用的赤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源,该文在现场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叶绿素a归一化法和差值法遥感模型,并建立了赤潮灾情信息遥感模型,可利用AVHRR数据提取出浮游植物细胞数、赤潮分布范围和细胞增殖速率.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赤潮遥感监测模型体系,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完善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的业务化流程,建立了相应的软硬件系统,并应用到例行的业务化监测工作中,实时发布赤潮卫星遥感监测通报,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