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
【6h】

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第一章“社会化危机”研究的由来与方法

第一节为何提出“社会化危机”问题

一、社会化危机是一个复合概念

二、社会化危机是一个事实命题

三、社会化危机是现代性背景下的产物

四、社会化危机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紧密

五、社会化危机是“危机”也是“契机”

第二节如何分析“社会化危机”问题

一、本研究的解释重点

二、“社会化危机”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二、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二章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解读“传统中国”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第一节传统中国人的一幅社会化画像及其解读方式

一、一种情景式的描述

二、西方人对传统中国的认识

三、如何解读传统中国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文化同质的社会整合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同质性

二、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三、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建构

●小结

第三节宗法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

一、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二、家天下与专制政治控制

三、家天下与人身社会控制

四、家法族规的社会化力量

●小结

第四节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化效应

一、选官制度的两类途径

二、科举制与社会下层的升迁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功能的一体化

四、科举制与民间知识、思想与信仰

●小结

第五节社会教化实践及其榜样

一、教化思想与实践

二、历史上的社会化榜样

三、士绅-村社共同体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小结

第三章传统的断裂与现代性的产生——伦理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何以被瓦解?

第一节近代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解读方式

一、近代中国人的“中国问题”与“西方问题”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的相似问题

三、近代中国人一幅混乱的画面

四、如何解读近代中国人的“社会化危机”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局

一、晚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二、变法与革命:近代中国的出路选择

三、辛亥革命与帝制崩溃

●小结

第三节社会结构的巨变与新生活方式

一、“家国同构”的消解

二、现代性的产生

●小结

第四节近代中国东西文化的冲突与交会

一、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变法前夕近代中国人的世界知识与“西方问题”

三、变法维新思潮与清政府的自强求变

四、革命思潮与“改造国民性”的产生

●小结

第五节近代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生

一、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观

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

三、“西方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从“西化”到“现代化”的教育观

五、近代学校教育的实况

第四章政治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49-1976年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第一节政治整合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49-1956年间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一、1949-1956年间中国人的面貌及其解读方式

二、建设新中国的价值共识

三、强化国家政权及其政府控制机制

四、政治思想与观念的统整及其强制功能

五、旧教育的改造与新教育的创生

六、建国之初的民族凝聚力

●结论

第二节政治失范型群体取向的社会化——1957-1976年间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及其实况

一、1957-1976年间中国人的面貌及其解读方式

二、权力与权威的高度集中

三、阶级斗争的理论导向

四、“天下大乱”背景下的混乱秩序

五、革命化的教育

六、一种既封闭又噪狂的独特的世界意识

●结论

第五章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政治型群体取向转向个体取向的社会化模式

第一节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解读方式

一、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

二、如何解读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转型期的主导理论及其观念冲突

一、当前中国现代化的主导理论

二、前现代中国传统的全面瓦解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新生活方式

一、家庭结构的变动

二、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

三、三类生活环境的社会化功能变化

第四节转型期的人文环境及人文精神危机

一、信仰危机与转型期文学

二、经济利益驱动的文化市场

三、偶像的产生与崇高的消解

●小结

第五节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展与失范

一、现代教育观念先行与学校教育实践指导观的矛盾

二、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失范

三、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

第六章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二、由基本研究结果引出的讨论

第二节宏观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宏观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命题

二、社会系统层面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命题

三、在社会系统层面解答当前中国的“社会化危机”

第三节微观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微观的经验概括与理论建构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应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化危机”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一览

后记

展开▼

摘要

该文以"中国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系统"作为观察单位,选取"社会化模式"为观察角度,通过解释并求证传统中国、近代中国、1949-1956年间的中国、1957-1576年间的中国、转型期中国各自"社会化模式"的异同,探究"社会化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相反结果.以这些研究结果为基础,该文运用"扎根理论"的建构逻辑(经验观察—经验概括—理论命题),归纳并抽象出基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历史的社会化经验"的相关理论命题.据此讨论当代中国如何走出"社会化危机"的出路及对策.针对当前中国存在的"冲突型社会化危机",该文提出首先应当在社会系统层面完成"经济整合型社会化模式"的建构;其次应当在教育系统层面完成"整合型教育模式"的建构;第三,该文也指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探询"社会化危机"的出路,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家庭教育功能渐趋于淡化;学校难以完全替代家庭教育;"冲突型社会化危机"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