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6h】

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前测研究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音乐广播品牌研究综述

2.2音乐广播品牌受众忠诚研究综述

2.3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研究综述

2.4文献综述小结与研究方向

3.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理论框架开发

3.1品牌忠诚的理论框架的梳理

3.2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理论框架的开发

4. 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概念模型确立

4.1音乐广播听众性格的测量

4.2 基于使用与满足的音乐广播频率听众需求动机测量

4.3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测量

4.4 性别变量对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调节作用研究

4.5本研究概念模型的建立

5. 实证研究与模型检验

5.1研究设计和执行

5.2本研究概念模型的结构方程检验

5.3检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6.听众忠诚驱动下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的建议对策

6.1实施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

6.2提倡音乐广播频率品牌文化建设

6.3强化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外部引导政策

7.总结与展望

7.1本研究的总结

7.2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调查问卷

答辩决议书

展开▼

摘要

广播作为最古老的大众媒体之一,百余年来分享着动听乐音、传播着资讯要闻,鉴于其随身性、便利性、即时性、视觉解放性等优势特色,在竞争白热化的新媒体时代,仍然平稳发展。而音乐广播,作为最受欢迎的类型广播之一,其无数经典节目的精彩片断、多姿多彩的美妙乐音,飘扬在街头巷尾中、散落在寻常百姓家,记录着每个时代共同的记忆、蕴藏着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亦无形地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在新、旧媒体平台上,形形色色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对于受众“听觉”的争夺日趋激烈,因此,优化中国大陆本土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提升本土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吸引力,势在必行。诚然,与音乐广播品牌热火朝天的发展相比,相关研究数量甚少、理论指导明显匮乏。因此,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创新性地整合了音乐心理学、传播学、品牌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结果,首先创建了使用满足与音乐广播品牌频率忠诚的理论框架,其次开发与完善了关键变量的经典量表,并构建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随后运用结构方程对概念进行检验与解释,最后从中国大陆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对策。
  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在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测研究,确立了听众视角“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第二章,对中西方音乐广播品牌、音乐广播品牌受众、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相关文献与政策,进行归纳与梳理,提出“基于听众视角的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的探索方向与思路。第三章,结合品牌学中“感知价值与品牌忠诚”的框架与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创建并论证了本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媒体“使用满足与品牌忠诚”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在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识别“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的关键变量,包括听众性格的开放型、外向型、性别维度,听众“使用”音乐广播频率的娱乐需求、信息需求、社交需求、自我需求的四个维度,以及听众对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的品牌忠诚维度,在梳理相关经典量表的同时,提出了变量间的研究假设,确立本研究的概念模型。第五章,在全国范围内甄别出530个“收听音乐广播频率”有效样本群体,研究者运用AMOS软件、使用结构方程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第六章,基于实证调研的结果,本研究从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建设的战略层、操作层、环境层面给出了建议对策:即在品牌定位战略层面,通过丰富听众调研维度、开发品牌目标市场矩阵,实施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在品牌建设的操作层面,运用品牌文化框架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个方面统整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的建设;在外部政策引导层面,建议通过运用成分品牌激励细化制播分离政策、开发公益品牌促进正能量文化传播、推进媒介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共同发展,强化音乐广播频率建设外部引导政策。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理论框架上,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视阈整合了音乐心理学、传播学、品牌学的研究结果及研究框架,根据媒介的特点,论证了“使用与满足”“品牌感知价值”“品牌忠诚”在“认知心理学”框架下的关联,创建了“基于使用与满足的媒体品牌忠诚研究理论框架”;第二,在测量方法上,本研究在梳理和修正“使用与满足”量表的基础上,根据Kline(2005)对于问卷长度合理控制的要求以及潜变量测量的要求,并根据 Diamantopoulos et al.(2001)对于用3-5个条目测量每个变量的要求,开发了音乐广播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的中文量表;第三,在研究视角上,本研究根据听众性别、性格、使用需求的角度,研究了媒体品牌的忠诚,丰富了基于受众视角音乐广播传播效果的研究维度;第四,在品牌战略制定上,本研究创建了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目标市场矩阵,主张基于听众的性格细分、性别细分,对音乐广播频率的目标市场、音乐广播频率品牌的战略进行差异化定位;第五,在品牌建设上,本研究率先提出运用“品牌文化”的框架,整合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各个层次的建设,即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规划与协调;第六,在政策环境上,本研究率先提出发展“媒介多样性”的相关政策出台,即鼓励根据不同的听众细分群体,发展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媒介平台的多样性,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媒介多样性的共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