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油藏原位与实验室模拟系统中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6h】

油藏原位与实验室模拟系统中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藏的相关描述及开采现状

1.1.1 油藏与油田

1.1.2 世界石油资源现状

1.1.3 油藏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微生物在原油开采及石油污染环境治理上的应用

1.2.1 微生物采油

1.2.2 油藏残余油气化

1.2.3 原油污染环境生物修复

1.3 油藏系统中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1.3.1 油藏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

1.3.2 油藏中的主要微生物类型及其功能

1.4 油藏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利用焦磷酸测序检测注水过程对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孤岛油田概况及样品的采集

2.1.2 样品的预处理及DNA提取

2.1.3 细菌及古菌16S rRNA基因的扩增以及克隆文库的构建

2.1.4 16S rRNA基因V3区扩增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2.1.5 454测序16S rRNA基因V3区的扩增

2.1.6 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注入水和产出液的理化性质

2.2.2 2007年9月注入水与产出液样品PCR-DGGE分析

2.2.3 2007年9月注入水与产出液样品克隆文库结果分析

2.2.4 2008年5月样品中注入水和产出液细菌DGGE结果分析

2.2.5 利用454测序对2008年5月注入水与产出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温高含水油田的微生物多态性分析

前言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菌体收集以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16S rRNA基因V3区的制备

3.1.4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油藏及其采油井样品的性质描述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胜利油田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2.4 胜利油田的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前言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厌氧培养系统

4.1.2 原油及气体组分的测定

4.1.3 样品的预处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4.1.4 细菌及古菌16S rRNA基因V3区的扩增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4.1.5 细菌及古菌V3区454测序片段的制备

4.1.6 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两种培养条件下不同时间内原油及气体组分分析

4.2.2 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菌及古菌16S rRNA基因V3区的PCR-DGGE分析

4.2.3 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已(待)发表的学术文章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展开▼

摘要

目前全球的多数油田都已处于二次开采阶段,水驱采油是二次开采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大幅提高了采油效率,延长了油田的开采年限;但在实施注水的过程中,外界的微生物以及氧气的进入,导致其内部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油藏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长期的循环注水开采过程中是否会与注入水中的微生物出现趋同性?它们的微生物群落又会呈现怎样的多态性?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油藏生态和制订合理的开发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油田在经历过各种采油措施之后,仍有一半以上的原油无法采出,而研究也表明,微生物可以将油藏中的原油原位转化为甲烷,如果可以实现将无法开采的残余油以天然气的形式进行开采,这将对于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实现微生物的高效转化,还需对其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结合传统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克隆文库技术与新兴的焦磷酸测序技术比较了长期注水的孤岛油田注水井和采油井中的微生物组成。三种方法的结果均显示,注入水与产出液中的微生物组成差异显著(P<0.05)。利用克隆文库对微生物组成的分析结果发现,注入水中96.3%的细菌分类操作单元(OTU)和70.6%的古菌OTU都无法从采油井中检出;而焦磷酸测序的结果也表明注水井中超过80%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包括两个最优势的OTU,均无法从采油井中检出。而利用UniFrac显著性检验发现拥有相同地层结构的采油井中的微生物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地层结构不同的采油井中细菌组成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各采油井中的微生物组成可能与其地层结构相关,而并非主要受注入水中的微生物的影响。
  其次,我们利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胜利油田埕东、沾三和孤岛三个区块采油井中超过3万条的细菌及古菌序列进行了分析。从胜利油田检测到21个细菌门以及2个古菌门;还有14.2%的细菌以及26.8%的古菌序列分类地位仍不明确,说明我们所研究的高温注水油藏中蕴藏着丰富的未知微生物资源。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胜利油田除了具有油藏环境中常见的Proteobacte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等门的细菌以及产甲烷古菌之外,还检测到油藏环境中鲜有报道的Aquificae和Fusobacteria等微生物类型。这些结果也意味着在高温、高压、厌氧的地下深部生物圈中同样存在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大量新的微生物资源。UniFrac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区块的细菌组成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古菌组成差异显著(P<0.05)。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各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证实,温度与各区块的微生物组成关系密切;SO42-对细菌组成的影响大于其它离子,而HCO3-对古菌组成的影响大于其它离子。
  本论文还对高温条件下不同厌氧代谢方式对石油烃的降解以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实验室人工构建了硫酸盐还原和产甲烷两种培养体系,利用驯化的活性污泥以及油藏产出液中的外源菌群对胜利油田的原油进行了为期540天的厌氧降解,并对培养不同时间原油的降解程度以及菌群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驯化的菌群在两种培养条件下均能够实现对原油的降解,且在60℃高温时产甲烷条件对芳香烃的降解效率高于硫酸盐还原条件。DGGE指纹图谱和基于焦磷酸测序的UniFrac分析结果均显示,虽然接种物来源相同,产甲烷培养和硫酸盐还原培养条件下的菌群组成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硫酸盐对于石油烃降解过程中菌群的组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同一种培养条件,古菌的结构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大于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两种培养体系中均检测到丰富的互营细菌、发酵细菌以及硫酸盐还原菌。对古菌的分析结果发现在硫酸盐还原和产甲烷两种培养条件下CO2还原产甲烷途径和乙酸发酵产甲烷菌途径同时存在,但以利用H2还原CO2产甲烷途径为主。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以及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证明,虽然胜利油田经历了长时间的循环注水,但是注入水中的微生物并不是影响采油井内部微生物生态的主要因素;另外,同一油田的不同工作区块的微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一差异与各区块的温度关系密切;在60℃高温条件下,人工驯化的外源菌群在硫酸盐还原和产甲烷两种培养系统中均可实现石油烃的降解,且产甲烷培养体系对芳香烃的降解效率高于硫酸盐还原体系;在两种培养系统中CO2还原和乙酸发酵产甲烷途径同时存在,并以CO2还原产甲烷途径为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