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6h】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的界定

2.1.1 青少年运动员

2.1.2 攻击性行为

2.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

2.3 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

2.4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研究

2.5 观众球迷攻击性行为研究

2.6 攻击性量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概况

4.2 上海市不同项群青少年运动员群体攻击性行为差异

4.2.1 不同项群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得分差异

4.2.2 不同项群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两两比较

4.2.3 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各维度的项群比较

4.3 上海市不同群体青少年运动员群体攻击性行为差异

4.3.1 不同训练年限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分析

4.3.2 不同年龄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分析

4.4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研究

4.4.1 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的因子分析

4.4.2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5 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4.5.3 提高教师素质、正确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释放

4.5.4 青少年运动员应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从国际赛场到学校体育活动,从专业运动员的竞技比赛到普通学生的友谊赛,频频爆出由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导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使攻击性行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望在青少年教育和攻击性行为干预等方面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由Arnold H.Buss于2000年修订完成,并由国内研究者陆艳萍于2008年汉化而成的《攻击性量表》和自制的问卷《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问卷》对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550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不同项群的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以及青少年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提出相关教育对策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本研究结论如下:
  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明显高于普通青少年。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训练年限、不同项群的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不同。年龄越大,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更高;训练年限越长,攻击性行为倾向越高。在攻击性行为倾向的五个维度里,言语攻击、愤怒、间接攻击、敌意四个维度的攻击性倾向女生高于男生。不同项群攻击性倾向中,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武术套路项目运动员)攻击性行为最高;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难美性项群格斗对抗项群运动员攻击性行为倾向明显高于体能主导类各个亚项群运动员;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攻击性行为倾向最低。
  诱发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个人状态因素、竞赛条件因素、他人因素、竞赛心理因素。不同性别、年龄、训练年限、项群的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也不相同。
  诱发男子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状态因素和竞赛心理因素,而女子青少年运动员在主要由他人因素和竞赛条件因素引起攻击性行为。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容易受到竞赛心理因素影响,年龄较大的青少年运动员与个人状态因素和他人因素关系更加密切。训练年限越长,攻击性行为受竞赛条件因素的影响越大。
  不同项群青少年运动员在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过程中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受到竞赛心理因素、竞赛条件因素、他人因素的影响,隔网对抗性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主要受他人因素和竞赛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诱发体能主导类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状态因素。
  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各种诱发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年龄、不同训练年限、不同项群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行为诱发因素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干扰的因素过多,赛场上某种因素的强化最终将会导致赛场上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