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
【6h】

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重大事件在全球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1.1.2重大事件管理理念在发生巨大变革

1.1.3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是必然趋势

1.1.4公众参与重大事件的理论研究滞后

1.2问题的提出

1.2.1重大事件公众参与面临的一般问题

1.2.2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Thomas有效决策模型

1.4.2重大事件

1.4.3上海世博会

1.4.4公众

1.4.5公众参与

1.5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5.1技术路线

1.5.2本文的研究框架

1.6目标读者

第2章 支撑理论与文献综述

2.1本项研究的支撑理论

2.2公众有效参与研究综述

2.2.1影响公众有效参与的因素

2.2.2公众参与的范围

2.2.3公众参与管理决策

2.2.4公众参与的途径

2.3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综述

2.3.1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

2.3.2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研究方法

2.3.3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4世博会公众参与研究综述

2.4.1世博会公众参与的主要领域

2.4.2世博会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

2.4.3世博会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国际经验及教训

3.1公众参与领域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3.1.1参与申办

3.1.2参与决定公共支出

3.1.3参与筹备和接待

3.1.4参与环保运动

3.1.5参与事后活动

3.2公众参与形式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3.2.1公民投票

3.2.2公民调查

3.2.3社区咨询

3.2.4志愿者计划

3.2.5建立合作关系与共同生产

3.2.6非制度性参与

3.3公众参与保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3.3.1组织保障

3.3.2法律和政策保障

3.3.3教育培训和宣传保障

3.4值得讨论的问题

3.4.1公民真的应该支持申办吗?

3.4.2如何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4.1本文的研究逻辑

4.2研究假设的提出

4.2.1假设1:公众应该参与重大事件的所有公共决策

4.2.2假设2:重大事件的所有公共决策都不需要公众参与

4.2.3假设3:只要选择了合适的管理决策,就能保证公众有效参与重大事件中的公共决策

4.3事件研究的常用方法

4.4本文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5章 假设检验与有效管理模型的构建

5.1假设检验

5.2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有效管理模型

5.2.1一种理论模型的引入

5.2.2公众有效参与的条件

5.2.3重大事件公众参与有效管理模型的构建

5.2.4对“全过程”和“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5.3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管理的现状评价

5.3.1决定申办世博会

5.3.2征集世博会申办口号海报

5.3.3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

5.3.4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

5.3.5世博会志愿者工作

5.3.6世博会社区接待计划

5.4值得讨论的问题:世博会各阶段公众参与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6章上 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领域的有效管理

6.1研究设计

6.1.1头脑风暴法

6.1.2专家意见法

6.1.3市民调查

6.1.4结论

6.2上海世博会的公众参与领域

6.2.1研究和申办阶段

6.2.2筹办阶段

6.2.3举办阶段

6.2.4事后管理阶段

6.3上海世博会的公众参与领域与管理决策

6.4值得讨论的问题

6.4.1公众参与的目标是什么?

6.4.2怎样使公众参与管理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途径的有效管理

7.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一般途径

7.1.1以管理决策为标准

7.1.2以参与目标为标准

7.1.3以信息交换为标准

7.2上海世博会的公众参与途径设计

7.2.1参与领域、管理决策与公众参与途径

7.2.2常用公众参与途径的操作技巧

7.3值得讨论的问题

7.3.1如何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

7.3.2市民最欢迎哪些信息沟通方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保障的有效管理

8.1中央政府的职责

8.1.1公民参与制度

8.1.2世博会公众参与的专项法规

8.2上海市政府的职责

8.2.1调整世博会筹备机构

8.2.2开展教育培训

8.2.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8.3社区的职责

8.3.1制定社区接待计划

8.3.2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和组织能力

8.4社会团体的职责

8.4.1大力支持和宣传世博会

8.4.2充当公众与政府间的桥梁

8.5值得讨论的问题

8.5.1如何推动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

8.5.2怎样让社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8.5.3如何引导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

本章小结

第9章 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效果的有效管理

9.1重大事件公众参与效果评估的依据与基本原理

9.1.1重大事件公众参与效果评估的依据

9.1.2一般评估框架

9.1.3评估内容与常用评估方法

9.2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效果的评估结果与偏差分析

9.2.1工作流程设计

9.2.2评估结果

9.2.3偏差原因分析

9.3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的纠偏措施

9.3.1加强制度建设

9.3.2科学制定决策

9.3.3完善沟通机制

9.3.4协调利益冲突

9.4值得讨论的问题:应该由谁来组织评估?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本文的主要结论

10.2本文的创新点

10.3讨论与研究展望

10.3.1本文的不足之处

10.3.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4公众参与有效管理模型在一般事件中的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举办重大事件已经被一些城市列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性战略。另一方面,最近几十年来,追求“参与式民主”和“公共决策制定的专业性”共同发展的愿望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强烈,这些因素促成了公众参与重大事件现象的出现。然而,从整体上看,目前在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申办和组织过程中公民参与是非常有限的(Hiller,2000)。与之相对应,现有相关研究对公众如何有效参与重大事件中的公共决策回答得还不够深入,特别是所提出的对策缺乏可操作性。在这种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深入研究重大事件的公众参与问题显得越来越富有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Thomas的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并结合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构建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有效管理模型,以期为重大事件的公众全过程参与提供一种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分析公众参与上海世博会的范围和具体途径,同时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公众参与世博会的政策建议。 按照“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专家访谈、分析世博会的现实问题—界定选题—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头脑风暴、专家意见以及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本文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1)有效管理模型是研究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合适框架,其中,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是基础,相关法规、组织机构设计等是保障,管理决策是参与领域和具体参与途径的纽带,效果评估则是检验公众是否有效参与以及采取相应调整策略的依据。(2)“公众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获得参与世博会的机会”比“是否实际参与”更加重要,这一点与Haxton在研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社区参与时的相关结论是完全吻合的。(3)目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众参与整体水平不高,但有些公共政策公众参与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却很超前。(4)上海世博会应该按“参与领域—管理决策—参与途径—保障体系—评估纠偏”的思路来解决公众参与问题。 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有以下3点创新:1.从事件管理和政策分析的角度,同时关注公众在重大事件中的全过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所谓“全过程”,是指公众不仅应该参与重大事件中相关决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改进,而且要贯穿重大事件管理的各个阶段;“有效参与”则是指在参与主体、参与过程和参与方式等各方面都要有合理的安排。2.本研究从参与领域、参与途径、保障体系和效果评估4个维度构建了一个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的有效管理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公众参与模式由静态的单向决策向动态的多维管理转变的趋势。3.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并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社区考察等多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地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建议。 因为时间、经费和作者的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不够详细,通过问卷调查所能获得的有些信息比较粗放;由于缺乏上海世博会前期的实地调研数据,未能对公众参与效力预期和参与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等。此外,关于重大事件的公众参与,还有许多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譬如对公众参与效力预期和支持程度、参与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验证重大事件吸引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并为设计更加科学的公众参与环境提供指导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