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期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的策略——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
【6h】

转型期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的策略——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相关概念的诠释

1.2.1转型

1.2.2社区

1.2.3社区空间

1.3研究方法

1.3.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1.3.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

1.3.3选择常州钟楼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的原因

1.3.4问卷收集及样本评估

1.4研究框架与论文组织

1.4.1研究框架

1.4.2论文组织

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社会发展与转型理论

2.1.1渐进式的社会进化论

2.1.2急剧变迁“传统—现代”二元论

2.1.3齐美尔“人的互动”和韦伯的“理性化”

2.1.4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

2.1.5帕森斯的“结构—功能”模型

2.1.6吉登斯对社会进化论的批判

2.1.7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变”理论

2.1.8麦克·布洛维的“第二次大转变”

2.1.9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

2.1.10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

2.1.11李培林的社会转型理论

2.2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

2.2.1芝加哥学派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2.2.2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2.3“邻里单位”理论

2.2.4新城市主义的TOD和TND模式

2.2.5邻里、社区的功能转变研究

2.3对社会转型与社区空间发展的初步理解

2.3.1社会转型是由社会空间的大众化与社会联结方式的转变造成的

2.3.2多重转型同时发生,机遇与风险共存

2.3.3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的社区特征

2.3.4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社区建设带来的挑战

2.3.5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的特殊性

2.3.6影响社区空间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社会转型及其对城市社区发展的影响

3.1社会领域

3.1.1人口分层和居住分异

3.1.2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

3.1.3外来人口流入城市

3.1.4人口老龄化

3.1.5家庭核心化

3.1.6生活闲暇化

3.2经济领域

3.2.1市场机制的城市开发

3.2.2产权关系界定清晰与否影响社区空间质量

3.2.3服务设施的变化导致对社区设施空间结构的变化

3.2.4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3.2.5教育设施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3.3技术领域

3.3.1轨道交通建设及私家车

3.3.2家电的普及,休闲方式的改变

3.3.3信息技术导致社交方式的变化

3.4体制领域

3.4.1住房分配体制的改革

3.4.2单位制的解体

3.4.3社区管理的制度有待健全

3.4.4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有待更新

第四章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类型和社区空间结构

4.1分析框架

4.2时间纵向维度:社区空间的发展与变迁过程

4.2.1行政区划的变迁历程

4.2.2社区空间的发展历程

4.3空间横向维度:社区结构和类型的分布研究

4.3.1居民属性的社区空间分布

4.3.2居住设施的社区空间分布

4.3.3环境设施的社区空间分布

4.3.4服务设施的社区空间分布

4.3.5居住空间类型的分布

4.4居民的日常出行范围调查

4.5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五章社区空间要素的分地区比较研究

5.1用地布局与空间特征

5.1.1用地特征

5.1.2行政空间

5.1.3道路交通空间

5.2住宅设施空间

5.2.1空间肌理

5.2.2建造时间

5.2.3住宅属性

5.2.4居住面积

5.2.5住房水平满意度

5.3居民属性特征

5.3.1受教育水平

5.3.2工作状态

5.3.3工作单位性质

5.3.4职业地位

5.3.5是否本地人

5.3.6家庭收入

5.4服务设施空间

5.4.1服务设施的居民满意度

5.4.2服务设施的需求度

5.5环境景观空间

5.6邻里意识

5.6.1邻里交往范围

5.6.2日常出行范围

5.6.3邻里互助

5.7本章小结

5.7.1核心地区

5.7.2混合地区

5.7.3城郊地区

本章附录 1

本章附录 2

本章附录3

第六章未来课题与规划策略

6.1未来课题

6.1.1整体层面:空间拓展和空间组织

6.1.2地区层面

6.2规划策略和建议

6.2.1整体层面的规划策略

6.2.2分地区层面的规划策略

本章附录

第七章结论和展望

7.1主要结论

7.1.1经济转型和快速城市化是转型时期影响我国社区空间的根本动因

7.1.2转型时期影响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7.1.3转型期是进行城市空间拓展和空间组织的机遇期

7.1.4转型期各类城市地区具有不同的问题和特征

7.2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2.1加强社区管理的研究

7.2.2加强社区意识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论文首先对社会发展和转型理论以及社区空间结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综述,总结归纳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社区空间组织的社会背景和动力机制。 接着从社会、经济、技术和体制四个方面对转型时期影响社区空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社会领域,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以及外来人口流入等;在经济领域,影响因素包括市场机制作用、产权关系界定、服务设施业态升级、社区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等;在技术领域,影响因素包括交通工具升级、家电和通信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等;在制度领域,影响因素包括住房体制改革、单位制解体、社区组织管理体系和城市规划相关法规等。 随后,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分析研究现状社区空间结构。从时间纵向维度,分析社区空间发展变迁的历程;从空间横向维度,对居民属性、居住设施、环境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分析,归纳社区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居民日常出行范围进行调查,得到居民心理层面的社区规模和边界;最后得出区域总体的社区空间结构。 在得出总体社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定义核心地区、混合地区和城郊地区三个典型地域,从住宅设施空间、居民属性、服务设施、环境景观、邻里意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研究和揭示三个地区各自的空间特点和现状问题。 最后分整体和分地区两个层面,讨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