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6h】

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 研究背景

2.1 ALS的命名

2.2 ALS遗传学

2.3 ALS患者临床特征

2.4 ALS患者诊断时间

2.5 ALS诊断标准

2.6 ALS神经电生理检查

3对象和方法

3.1对象

3.2 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临床表现

4.2 神经电生理检查

5讨论

5.1 本组ALS患者临床特征

5.2 本组ALS患者诊断时间

5.3本组ALS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展望

致谢

8 综述: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参考文献

1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脑干、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且存在异质性,加上缺乏生物学标志物、特征性神经影像学改变等,目前其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本文通过收集病例资料及文献复习,以探讨ALS的早期诊断及影响早期诊断的因素。 方法 通过文献复习及回顾性收集2006-12至2017-03就诊于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56例AL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ALS患者性别、起病年龄、诊断时间、起病部位、起病症状、神经电生理检查数据,包括首次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时间、同芯针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数据。 结果 本组ALS患者共56例,临床确诊共44例,占总例数78.6%;临床很可能共7例,占总例数12.5%;临床可能共5例,占总例数8.9%。本组患者诊断分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60.7%、进行性延髓麻痹(PBP)8.9%、进行性脊肌萎缩(PMA)30.4%。本组ALS患者行EMG检查提高临床诊断级别情况:从临床可能提高到临床很可能共4例(占总例数7.1%);从临床很可能提高到临床确诊共6例(占总例数10.7%);从临床可能提高到临床确诊共2例(占总例数3.6%)。本组ALS患者男性:女性2.3:1。本组ALS患者上肢起病46.4%;延髓肌起病21.4%;呼吸肌起病0%;下肢起病23.2%;不典型起病8.9%。本组ALS患者年龄从10岁-72岁,总起病年龄52.5±12.0岁;延髓肌起病组起病年龄56.2±13.0岁;上肢起病组起病年龄54.3±8.6岁;下肢起病组起病年龄45.1±14.5岁。本组ALS患者总中位诊断时间12.5个月;诊断时间第一部分中位数7个月;总诊断时间与诊断时间第一部分呈正相关(秩相关分析 rs=0.31, p=0.039<0.05)。延髓肌起病组中位诊断时间8个月;上肢起病组中位诊断时间12.5个月;下肢起病组中位诊断时间30个月。首次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时间中位数11个月。上肢起病组正中神经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中位数低于正常值下限,而尺神经远端CMAP波幅中位数大于正常值。本组ALS患者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不相符:EMG显示57.1%的患者的无临床症状肢体肌肉存在EMG异常,其中上肢和下肢无临床症状肌肉中EMG异常更加显著。“分裂手”电生理证据存在于不同起病组中,上肢起病组中占85.7%。本组10%的ALS患者中存在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结论 1、本组ALS患者早期行EMG检查可提高21.4%患者的诊断级别。 2、本组ALS患者延髓肌起病者诊断时间较短;下肢起病、首诊误诊和起病年龄<40岁或>60岁者诊断时间较长。 3、本组ALS患者诊断时间第一部分在总诊断时间延迟中占很大比例(56%);诊断时间第二部分延迟与首诊误诊有关。 4、本组ALS患者上肢起病组中有85.7%的患者存在“分裂手”电生理特征;延髓肌起病组中有45%的患者存在“分裂手”电生理特征;下肢起病组中有41%的患者存在“分裂手”电生理特征。

著录项

  • 作者

    田娜娜;

  • 作者单位

    西安医学院;

  • 授予单位 西安医学院;
  • 学科 神经病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建军;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临床; 神经电生理; 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