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西可尔因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机制
【6h】

川西可尔因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径

1.4.1 野外地质调查

1.4.2 室内样品分析及综合研究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概述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

2.2 赋矿围岩(伟晶岩)特征

2.2.1 伟晶岩类型划分

2.2.2 伟晶岩空间分布特征

2.2.3 伟晶岩脉矿物成分特征

2.2.4 形成时代

2.3 矿体产出特征及赋存状态

2.4 矿石矿物组份

2.4.1 矿物成分

2.4.2 矿石化学成分

2.4.3 稀有元素赋存状态

2.5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2.5.1 矿石结构

2.5.2 矿石构造

2.6 成矿阶段划分

第3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特征

3.2 微量元素特征

3.3 稀土元素特征

3.4 碳、氢-氧同位素特征

3.5 锶同位素特征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4.3 盐度

4.4 捕获压力和捕获温度

4.5 流体成分

第5章 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5.1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诱发因素

5.2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依据

5.3 成矿模式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是川西地区发现的巨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对其成因多认为属于岩浆结晶分异成因。本文通过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综合研究表明,该矿床可能属于岩浆液态不混溶成因。
  研究表明,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是含矿伟晶岩的母岩体。花岗伟晶岩脉围绕岩体向外成群成带分布,自二云母花岗岩体向外依次发育总体表现为:微斜长石型伟晶岩、微斜长石钠长石型伟晶岩、钠长石型伟晶岩、钠长石锂辉石型伟晶岩、锂云母型伟晶岩。矿体主要赋存于钠长石锂辉石型伟晶岩中。从不同类型伟晶岩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从岩体向外,稀有成矿元素越来越富集,从不含矿伟晶岩向含矿伟晶岩演变。碳、氢-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壳源岩浆。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间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者均属于地壳重熔成因,含矿伟晶岩中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二云母花岗岩。
  研究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间存在Al2O3、Na2O和SiO2、K2O相分离的现象;从二云母花岗岩至伟晶岩,Li,Be,Nb、Ta等稀有元素,F、B等挥发分含量,∑REE、∑Ce/∑Y、(La/Yb)n、(Gd/Yb)n、δEu等具有突变现象;所有这些特征表明伟晶岩是由二云母花岗岩岩浆液态不混溶分异结晶形成。流体包裹体中盐水溶液包裹体与CO2-H2O包裹体共存,进一步证实了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存在。
  可尔因复式背斜为岩浆的侵入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岩浆侵位后冷却产生收缩断裂,使封闭的构造环境被破坏,岩体内部的压力、温度迅速降低,导致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发生;富含挥发分和稀有金属元素的熔流体迅速向压力低的方向迁移,沿着构造裂隙充填形成贯入式伟晶岩。造山后期伴随滑脱剪切热产生的深熔作用与花岗岩岩浆侵位,再次发生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岩浆演化过程中,含矿流体从岩体向岩体外迁移,含矿流体在迁移过程中发生分异,并导致稀有元素越来越富集,最终在远离岩体的部位形成富含稀有金属的伟晶岩和矿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