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豫西汝阳盆地中新生代蟒川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研究
【6h】

豫西汝阳盆地中新生代蟒川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孢粉研究在古环境研究上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路线

1.3.2 孢粉鉴定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地质演化史

2.3.1 基底形成阶段

2.3.2 盖层发展阶段

2.3.3 强烈差异升降阶段

第3章 地层划分与时代讨论

3.1 地层划分沿革

3.2 时代讨论

第4章 实测剖面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4.1 实测剖面沉积特征

4.1.1 汝州市土窑沟上白垩统蟒川组实剖面(PM-001)

4.1.2 宝丰县李文驿南白垩系上白垩统蟒川组实测剖面(PM002)

4.1.3 宝丰县蛮子营西南陡坎白垩系上白垩统蟒川组实测剖面(PM003)

4.2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相特征

4.3.1 河流沉积

4.3.2 湖泊与三角洲相

第5章 孢粉植物群组合特征及古环境重建

5.1 孢粉分析方法

5.2 孢粉类型划分方案

5.2.1 孢粉类型植被划分方案

5.2.2 孢粉气温带类型划分方案

5.2.3 孢粉干湿度类型划分方案

5.3 孢粉分析结果

5.4 孢粉组合带划分

5.5 蟒川组古气候古环境

5.5.1 蟒川组下部一段气候特征

5.5.2 蟒川组下部二段气候特征

5.5.3 蟒川组上部一段气候特征

5.3.4 蟒川组上部二段气候特征

5.3.5 蟒川组气候变化

第6章 盆地的发展演化

6.1 边界同沉积断层特征

6.1.1 蟒川北东—吕家同沉积断层

6.1.2 汝河隐伏同沉积断层

6.2 盆地演化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展开▼

摘要

豫西汝阳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和秦岭造山带接壤地带,其在中三叠世到晚侏罗世处于隆升,接受剥蚀,早白垩世形成火山盆地,沉积大营组,晚白垩世—古新世形成断坳陷盆地,沉积了蟒川组。
  本文在研究区地质概况的背景下,对三条蟒川组地层剖面进行详细的分层描述,查明了各组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
  在对实测剖面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组合特征,划立了Polypodiaceae-Castanea-Betulaceae孢粉组合带,Quercus-Graminae-Chenopodiaceae孢粉组合带,Pinus-Quercus-Castanea孢粉组合带,以及Castanea-Ulmus-Artemisia孢粉组合带四个孢粉组合带。并通过对孢粉资料的定量分析完成了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总体得出整体显示亚热带-温带气候条件下半干旱的生长环境,其气温先变冷后变暖,降水逐渐稀少,气候逐渐干旱,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的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蟒川组地层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识到蟒川组主要为一套湖泊沉积,间有辫状河及曲流河沉积,并通过其沉积特征以恢复沉积相及沉积亚相,并对其沉积亚相进行了简单分析。总体沉积环境显示半干旱气候下的辫状河流-曲流河-湖泊三角洲-湖泊的沉积特点。
  对研究区晚白垩世—古新世盆地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新建研究区的盆地演化模式。该地区前人多认为为坳陷盆地,本次研究发现为南西侧坳陷,北东侧断陷的箕形盆地,其沉积中心自南西向北东迁移,盆地演化不同地段不同,在北部高山区,坳陷边到断陷边,从洪积—洪冲积到湖积,边缘洪积;中山区从坡洪积—洪冲积—湖积;低山丘陵地带为洪冲积—洪积的沉积模式。从构造演化、物源供给、古气候特征方面分析影响盆地发展演化的因素,认为构造因素在沉积相的控制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气候和沉积物供应量的多少也对凹陷的充填构成重要影响。
  本次研究在调查区获得北部莽川一带下部71.4±7.0Ma、上部54.8±5.0Ma、中南部大营西一带下部66.8±6.0Ma,上部54.2±5.0Ma和南缘石龙区东一带70.1±7.0Ma的ESR年龄,发现下部晚白垩世的年龄信息,为莽川组进行了进一步厘定,初步确定其地层时代并与发现恐龙化石刘店一带地层对比及中新生代盆地演化提供非常重要资料,这些成果为研究该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