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上古生界气水分布规律研究
【6h】

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上古生界气水分布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水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2 苏里格气田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地层划分

2.4 气田开发状况

第3章 单砂体结构表征

3.1 单砂体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3.1.1 标志层

3.1.2 小层的划分与对比思路

3.1.3 对比结果

3.2 单砂体沉积微相类型研究

3.3 单井沉积微相特征

3.4 单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

3.5 单砂体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3.6 单砂体的微构造研究

3.6.1 正向构造

3.6.2 负向构造

3.6.3 斜面构造

第4章 砂体四性关系研究

4.1 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

4.1.1 岩性与电性关系

4.1.2 岩性与物性

4.1.3 物性与电性

4.1.4 含气性与物性的关系

4.2 单砂体物性平面展布

第5章 单井气水识别

5.1 气水识别思路及产层分类

5.1.1 气水识别思路图

5.1.2 产层的分类原则

5.2 典型井分析

5.2.1 典型气井分析

5.2.2 典型水井分析

5.2.3 典型气水井分析

5.3 气水综合识别

5.3.1 交汇图法

5.3.2 视地层水电阻率法

5.3.3 全烃气测曲线法

5.3.4 气水层识别总结

5.4 低阻气层的形成机理

5.4.1 储层的孔隙结构

5.4.2 高束缚水饱和度

5.4.3 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

第6章 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6.1 气水分布特征

6.1.1 气水的剖面分布特征

6.1.2 气水的平面分布特征

6.2 天然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6.2.1 微构造

6.2.2 岩性尖灭

6.2.3 储层非均质性

6.3 有利区域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上古生界气藏为一典型的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岩性气藏,储层的非均质性强,相变较快,储层主要分布于致密砂体中物性相对较好的“甜点”部位。随着勘探评价的进一步深入,该区气藏气、水关系复杂,无统一气水界面,地层水相对独立、不连通。气水分布规律还不十分明晰,砂体的变化较大,认识上也不统一,因而搞清苏59区砂体分布、气水分布规律,寻找相对高渗高产发育区,是该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苏59井区的试气、岩芯、录井、测井薄片、生产动态数据对工区的单砂体的分布、单砂体的微构造、储层的四性关系、气水层的识别、气水分布规律以及气水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1)苏59区主力产层盒8段和山1段可细分为H81、H82、H83、H84、S11、S12、S137个小层。H84层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在工区内大面积分布,厚度大,为多期河道的叠加形成;其他小层均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一般在河道中发育,也有部分在河道外的决口扇存在砂体,规模一般,厚度不大。
  (2)苏59井区单砂体的微构造主要有构造高点、鼻状构造、构造低点、沟槽和斜坡。其中正向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试气资料多显示气大水小的特点。构造低点则容易富集水体,而构造斜坡带的天然气聚集情况介于构造高点和构造低点之间。
  (3)通过工区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砂泥岩识别的判别标准,完全可以判断储层的砂泥岩。随之建立了工区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认为盒8组孔隙度在5%、渗透率在0.08mD以上可能含有油气,而山西组孔隙度在4%、渗透率在0.1mD以上可能储集油气。
  (4)运用测井交汇图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全烃气测曲线法对工区产层的单井进行了气水识别。其中电阻率-孔隙度法最准确,结合视电阻率以及全烃气测曲线法能够有效的识别工区的气水层。
  (5)在工区出现了较难识别的低阻气层,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低阻气层的电测特征,并分析出低阻气层形成的3个原因:储层的孔隙结构;高束缚水饱和度;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
  (6)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从平面和剖面讨论苏59区的气水分布,并做出了主力产层的气水平面分布图。盒8组储层物性较山1组好,砂体之间的连通性较好,具有比其他小层产水量大的特征。山1组靠近下伏烃源岩,受到烃源岩高强度的充注,表现出气多水少的特征;横向上气水被泥岩隔层或致密层分割成孤立的气水储集体,未见统一的气水界面。在单砂体内,气水明显分异,没有上气下水的倒置现象。
  (7)研究区的气水分布规律主要受单砂体的微构造、岩性尖灭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因素综合控制。在综合考虑控制气水分布的各种因素后,对盒8段和山1层进行气水区的预测,并绘制了5个小层的有利区域预测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