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研究概况和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6h】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研究概况和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语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祖国医学论治中风

1.病名与病位

2.中风病之各家学说

3中风病的诊断

4.中风病的治疗

4.1中风病的急救

4.2.中风的证候分类

4.3.分期辨治法

4.4.直接辨治

4.5.专方、专药的研究

4.6.中成药

4.7.静脉针剂治疗研究

4.8.中西医结合治疗

5.中风病的中医药预防

5.1.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的认识

5.2.中风病的中医药预防措施

5.3.中风病的预后

6中风病现代研究

6.1.动物实验研究

6.2.辨证微观化研究

第二部分脑出血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脑出血病理生理

1.1.脑内血肿病理作用

1.2.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

1.3.脑水肿

1.4.脑出血后凝血、抗凝、纤溶状态

2.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2.1.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断

2.2.脑出血的治疗

2.3.ICH的预防

第三部分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1.病例的选择

1.1.诊断标准

1.2.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2.处理方法

2.1.病例分组

2.2.基础治疗

2.3.中药服用方法

2.4.对照组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及附值

4.疗效评定

4.1.临床疗效判定

4.2.BI评分判断定疗效

5.安全性评估

6.统计方法

7偏倚性预防

8治疗结果

8.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8.2.治疗结果

8.3.药物对血肿的影响

8.4.多因素分析

8.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记录

9.小结

10讨论

10.1.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10.2.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10.3.急性脑出血中医病机深讨

10.4.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中医理论依据

10.5.中风醒脑口服液临床药理作用初探

10.6.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出血安全性评估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展开▼

摘要

目的:1.回顾祖国医学有关中风病的文献记载,探讨中风中医病因病机层次关系,继承祖国医学中风病的防治观点.2.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做系统的总结,为临床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3.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分析总结历史上对中风病病因病机、治疗、预防较有影响的文献.2.检索近年来现代医学有关脑出血的研究报道,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得出公认结论.3.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风醒脑口服液30ml/次,每1次/6小时,采用口服或鼻饲或高位灌肠的给药方法,共30d,采用MESSS及NIHSSS分别于入院时、病后30d、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BI分别于病后30d、90d进行生活能力评分.以90d末MESSS及NIHSS减少的百分数和90d末BI评分值为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良反应.结果:1.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论述较为详尽,涉及到发病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历经一个由外风到内风,后两纲结合的过程,现形成了以虚为本,痰瘀交阻,化火生风的复杂病机.同时中医认为,中风病的预防重于治疗,针对各个病危因素进行干预,对于减少中风病发病率和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2.过去的十年,脑出血病理生理、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随着对于脑出血认识水平的提高,早期干预及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临床推广,使脑出血死亡率有很大的降低,但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减少脑出血致残率,增加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的手段;如何使受损大脑功能恢复仍是当今医学界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3.治疗组病后30d、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0d末BI评分高与对照组.影响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分组、入院时NIHSS评分、血肿体积、既往史评分、入院时血压、血糖及血脂.治疗组患者未发现明显毒性作用.结论:1.对古文献中所有有关中风病的记载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开发出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2.迄今为止,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均没有找到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而通过合理的动物模型,进行脑出血病理生理的基础性研究,同时找出内科或外科治疗ICH的最佳时间窗,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大规模、多中心、双肓、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来研究治疗脑出血的包括清除血肿术或内科(包括中医药)方法,寻求防治ICH的最佳方法,大幅度的改善ICH病人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3.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未发现明显的毒性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