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用双频GNSS观测和IRI模型对比分析桂林地区 电离层TEC变化特征
【6h】

利用双频GNSS观测和IRI模型对比分析桂林地区 电离层TEC变化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离层TEC的研究意义

§1.2 电离层TEC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IRI模型简介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双频GNSS观测的电离层TEC解算方法

§2.1 电离层简介

§2.2 GNSS简介

§2.3 电离层TEC的解算方法

§2.4 GNSS测量误差分析

§2.5 考虑GNSS硬件仪器偏差影响的TEC解算方法

§2.6 小结

第三章 利用桂林双频GNSS观测数据解算VTEC的方法

§3.1 桂林双频GNSS观测数据简介

§3.2 桂林实测GNSS-VTEC的解算方法

§3.3 桂林实测GNSS-VTEC数据与垂测仪数据的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桂林实测GNSS-VTEC与IRI模型VTEC的对比分析

§4.1 地磁活动指数简介

§4.2 IRI2012模型VTEC简介

§4.3 桂林实测GNSS-VTEC与IRI模型VTEC的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简称TEC)是电离层电子密度沿卫星至接收机传播路径上的积分。采用电离层薄层模型,可由 TEC得到卫星信号穿刺点(即卫星至地基接收机传播路径与电离层薄层的交点)上的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即垂直TEC)。VTEC是描述电离层特征的重要参量。监测VTEC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于电离层物理研究、太阳活动监测、空间环境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桂林(地理坐标:25.29°N,110.33°E;地磁坐标:15.04°N,181.98°E)处于电离层赤道异常区的北峰附近。本文利用布设在桂林的电离层闪烁与 TEC监测仪(简称ISATM)2014年的双频GNSS(指GPS和GLONASS卫星)观测数据,计算得到了桂林上空的 VTEC序列(简称 GNSS-VTEC),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简称IRI)模型2012版估算的桂林VTEC(简称IRI2012-VTEC)进行了比较。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 (1)开发了ISATM观测数据后处理软件,实现了由ISATM输出的1Hz采样率的GNSS卫星的L1伪距、L2伪距、L1载波相位、L2载波相位和仰角等观测数据计算桂林上空的VTEC序列。本文首先根据L1/L2双频伪距观测数据得到绝对TEC,根据 L1/L2双频载波相位观测数据得到相对 TEC。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将相对TEC数据和绝对TEC数据“对齐”的方法,获得沿GNSS卫星至ISATM斜路径上的高精度绝对TEC。最后根据每天仰角大于45°的所有GNSS卫星的高精度绝对TEC数据,采用基于行作用技术的代数重建法,计算得到时间采样间隔为2分钟的桂林上空VTEC序列。 (2)根据距桂林211 km的邵阳电离层垂测仪(地理坐标:26.89°N,111.46°E)提供的时间采样间隔为1 h的F2层临界频率f0F2,得到F2层峰电子密度NmF2。然后将GNSS-VTEC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NmF2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本文计算得到的GNSS-VTEC是合理的。 (3)分析处理了2014年1月、3月、4月、7月、9月(即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典型月份)期间所有磁平静日内的 ISATM观测数据,计算得到了每天的GNSS-VTEC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桂林上空VTEC的周日变化特征、逐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将 GNSS-VTEC与 IRI2012模型估算的桂林 VTEC(即IRI2012-VTEC)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NSS-VTEC与IRI2012-VTEC相差较大,IRI2012模型无法描述位于电离层赤道异常区的桂林的VTEC变化特征。 1)分析VTEC周日变化特征后发现,GNSS-VTEC的周日变化比较剧烈,而IRI2012-VTEC的周日变化较平缓。GNSS-VTEC的日峰值通常比IRI2012-VTEC的日峰值高。在某些天的地方时夜间,GNSS-VTEC的数值首先小幅上升,随后逐渐下降。然而,地方时夜间IRI2012-VTEC的数值始终呈下降趋势。 2)分析VTEC逐日变化特征后发现,在连续的数个磁平静日内,GNSS-VTEC的逐日变化明显(体现在连续数日内的 GNSS-VTEC周日变化曲线有明显变化,且GNSS-VTEC的日峰值逐日变化较大),然而IRI2012-VTEC的周日变化曲线几乎无变化。 3)分析VTEC季节变化特征后发现,秋、冬季的GNSS-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比春、夏季的 GNSS-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约1至3小时,春、冬季的IRI2012-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比夏、秋季的IRI2012-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约1小时,秋、冬季的GNSS-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比IRI2012-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约40分钟,春、夏季的GNSS-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比IRI2012-VTEC日峰值出现时间滞后约1至3小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 GNSS-VTEC日峰值均比IRI2012-VTEC日峰值大,且这一现象在春、秋季更为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