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骨骼肌形成调节基因表达研究
【6h】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骨骼肌形成调节基因表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部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形态学特点研究

第二部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肌肉病理改变与电生理变化的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中国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34个家系239例

第四部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组织中Myostatin及MRFs基因mRNA的表达分析

综 述:骨骼肌发生、维持及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RNA致病机制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发病机制——RNA毒性作用

发表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DM的骨骼肌病理改变、电生理变化特点、肌肉组织中myostatin及4种成肌调节因子(MRFs)基因mRNA表达情况:分析我国家族性DM特点。 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及半定量RT-PCR方法。 结果: 1.DM肌肉病理变化中,呈肌源性肌萎缩者仅5/14,7/14为末梢神经源性肌萎缩,2/14为混合性萎缩;5/14呈典型的肌浆块;6例Ⅰ型纤维占优势,5例Ⅱ型纤维占优势,3例分型正常。 2.Ⅰ型纤维优势患者的纤颤电位及正相波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Ⅱ型优势者(70.8%,x2=14.2351,P=0.000;44.4%,x2=8.2540,P=0.004);而MUP时限缩短程度(37.1%)明显高于Ⅱ型优势者(21.9%,t=2.67,P=0.011);MUP幅值(386.2μV)明显低于Ⅱ型优势者(471.0μV,t=2.16,P=0.047)。 3.家族性DM发病率为0.3817,起病年龄27岁,病后生存期23年,患者及一级亲属的寿命约为50岁;除骨骼肌外,受累频率最高的是晶状体。连续五代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8岁、31.6岁、27.4岁、19.8岁和10.3岁。 4. DM肌肉组织myostatin及myogenin mRNA的表达增加(2.25±1.043 vs0.34±0.150,P=0.01;0.92±0.883 vs0.41±0.119,P=0.017);MyoD mRNA的表达水平减少(0.27a±0.115 vs0.79±0.136,P=0.001)。 结论:DM的肌肉病理改变无特异性,电生理改变程度与病理变化中的优势纤维类型相关;DM影响寿命;DM患者肌肉组织中myostatin及MRFs基因mRNA表达异常。

著录项

  • 作者

    赵晓萍;

  •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

    军医进修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授予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军医进修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学科
  • 授予学位 博士后
  • 导师姓名 蒲传强;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肌营养不良症;
  •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病理学; 电生理学; 半定量RT—PCR;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