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碳钢脉冲单电源等离子渗铬及铬镍共渗的研究
【6h】

碳钢脉冲单电源等离子渗铬及铬镍共渗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腐蚀概论

§1.2 表面处理技术

§1.3 表面渗铬及铬镍共渗技术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2.1 课题的提出

§2.2 创新性

§2.3 可行性分析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内容

§2.6 研究意义

§2.7 课题研究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三章 实验方案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及工艺

§3.3 腐蚀实验设备及方法

第四章 等离子渗铬实验

§4.1 渗铬层的相成分

§4.2 工艺参数对渗层的影响

§4.3 渗铬层的耐蚀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铬镍共渗实验

§5.1 工艺参数及结果

§5.2 铬镍共渗层分析

§5.3 铬镍共渗层耐蚀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等离子渗铬及铬镍共渗动力学研究

§6.1 扩散系数的计算

§6.2 扩散激活能的计算

§6.3 空位浓度的计算

§6.4 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源极成份理论设计和计算

第八章 渗铬和铬镍共渗技术在法兰产品的应用

第九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大量铬、镍元素加入钢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制备不锈钢提高耐蚀性能。但这两种资源的储量有限,价格昂贵,因而减少铬镍资源消耗,在普通碳钢表面形成不锈钢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采用脉冲单电源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Q19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渗铬及铬镍共渗,形成含铬及铬镍的表面合金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渗铬及铬镍共渗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分布、微观组织、相组成等,并利用三电极体系测量所得的表面合金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所获试验结果如下:
  1、渗铬工艺及渗层耐腐蚀性:
  (1)渗铬层表面相组成为铁铬固溶体,渗铬层为白亮层,与基体间有一条明显的反应扩散线,说明发生相变扩散。表面含铬量均在9%以上,最高可达21.4%。渗层厚度最大可达180μm。
  (2)一定范围内,随着气压的升高,渗层厚度和表面含铬量增加,当气压超过35Pa,渗层厚度和表面含铬量反而下降。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渗层厚度和表面含铬量均增加。随着电压的升高,渗层厚度和表面含铬量增加,但电压高于750V时,由于反溅射严重,而增加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渗层厚度和表面含铬量增加。
  (3)在1mol/L的H2SO4、1mol/L的HNO3、1mol/L的NaOH和3.5% NaCl溶液中,与未经处理的试样相比,渗铬试样的耐蚀性分别提高了4.86、53.35、13.75、10倍。
  (4)经盐雾腐蚀实验表明,未经处理试样表面腐蚀严重,而渗铬试样表面状态良好。渗铬试样的耐蚀性要优于未经处理试样。
  2、铬镍共渗层组织及耐腐蚀性:
  (1)铬镍共渗层主要相组成为 Fe-Cr-Ni固溶体。铬镍共渗层表面呈上凸均匀的胞状组织,排列致密。晶粒大小均匀,小于5μm。
  (2)在1mol/L的H2SO4、1mol/L的HNO3、1mol/L的NaOH和3.5% NaCl溶液中,与未经处理的试样相比,铬镍共渗试样的耐蚀性分别提高了90、658、3.67、2.3倍。
  3、渗铬及铬镍共渗的扩散动力学分析及计算:
  (1)与普通气体渗金属方法相比,等离子渗金属技术所产生的空位浓度要高102~105倍,扩散系数要高约2个数量级,扩散激活能约低50kJ,因而该技术渗入速度快,生产周期短。
  (2)渗层随着距表面扩散距离的增加,各元素的扩散激活能增大,扩散系数减小。
  (3)与单元渗铬相比,二元铬镍共渗增加了铬元素的利用率,但使元素的扩散速度降低了约3个数量级,从而使表面合金含量增加,渗层厚度减小。
  4、等离子铬镍共渗源极理论设计与计算表明:
  如果拟在普通碳素钢Q195钢表面进行铬镍共渗,表面达到18-8不锈钢成份,理论上源极成分应设计为Cr65Ni35(重量百分比)。
  5、在法兰产品的应用表明:经渗铬和铬镍共渗的法兰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