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性格与意识渗透——日本动漫文化生成及影响批评
【6h】

民族性格与意识渗透——日本动漫文化生成及影响批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发展轨迹:生成历史的阶段梳理

第一节战前萌芽:动漫暗含日本传统民俗

一、漫画的诞生与日本民俗文化

二、动画的诞生与军国主义抬头

第二节 战后探索:大师开启现代日本动画

一、东映动画推进动画产业化生产

二、大师手冢治虫革新漫画风格

第三节 全面振兴:提升日本动画艺术品格

一、手冢带领日本动画进入新纪元

二、集体性创造标志着动画业成熟

第四节 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名作悉数登台

一、动画进入最富创造力的阶段

二、宫崎骏成为动画标志性人物

第五节 世纪末:影响跨出本土喜忧参半

一、前阶段动漫人继续挑起大梁

二、主流动画流露过多颓废情调

第六节 新世纪:巅峰过后遭遇严峻挑战

一、宫崎骏带日本动漫达到巅峰

二、迷惘时期遭遇严峻挑战

第二章 民族性格:向前追溯的文化源泉

第一节 菊与刀:矛盾的民族性格

一、大化改新:“唐化”的日本

二、明治维新:“欧化”的日本

三、“菊”与“刀”的矛盾性格

四、剖析日本人的台风个性

第二节 耻感文化:自律他律合一

一、耻感文化下的日本人

二、日本人的自律和他律

三、“罪感”与“耻感”的区别

四、“耻感”在动漫中的体现

第三节 武士道:彰显大和文化

一、武士道精神的嬗变

二、武士道的精神根源

三、武士道之于“奴道”

四、动漫中的武士道精神

第四节 日本对儒家文化的变异

一、日本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二、日本对儒家文化的变异

三、武士道对中国儒学的变异

四、日本利用动漫变异儒家文化

第三章 美学品格:物哀情结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 物哀美:深入骨髓的岛国意识

一、岛国意识的原因及特殊性

二、日本人不了的樱花情结

三、物哀美在动漫中的表现

第二节 集合美:推崇合作迷信意志力

一、日本推崇集合美的原因

二、集合美在生活中的折射

三、集合美在动漫中的表现

第三节 深邃美:严谨内敛而思考深远

一、态度严谨而追求完美

二、深刻体察内敛的情感

三、深刻思考现行社会制度

第四节 死亡美:暴虐美学的精神救赎

一、武士道精神的死亡之美

二、动漫中悲剧的暴虐美学

三、动漫中精神救赎的哲学

第四章 艺术精神:狂欢的史诗与现代社会

第一节 洋溢着狂欢精神的艺术特征

一、狂欢:以“笑”的方式看世界

二、解构直观式喜剧场景的“笑”

三、解构反省式喜剧场景的“笑”

第二节 充满史诗风格的题材和主题

一、史诗文体衍生现代亚类型

二、带有战争仇恨色彩的主题

三、充满冒险想象色彩的主题

第三节 工业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

一、工业浪漫主义精神的源头

二、工业浪漫主义向艺术渗透

三、从工业浪漫转向反思社会

第四节 对现代社会的反映与反省

一、现代人本主义尊重个人价值

二、现代文艺主题阐释无奈人生

三、现代爱情颠覆传统制造卖点

四、现代价值体系质疑功利主义

第五章 衍生文化:动漫庞杂次文化批评

第一节 日本庞大的动漫产业链

一、漫画产业市场是基石

二、动画产业市场是核心

三、游戏产业市场是延伸

第二节 日本动漫衍生产品市场

一、动漫周边的娱乐产品

二、动漫改编的影视作品

三、动漫衍生的流行文化

第三节 动漫制造幻觉文化的批评

一、动漫是一种幻觉文化

二、幻觉的表述方式批评

三、动漫中的虚拟世界批评

第四节 动漫衍生的畸形文化批评

一、日本的“性文化”传统

二、动漫中的过渡色情批评

三、动漫中的耽美之风批评

第六章 衍生群体:解读亚文化群体“漫迷”

第一节 中国漫迷的成长与心理分析

一、中国漫迷的出现和成长

二、中国漫迷的接触心理分析

三、中国漫迷的受者心理分析

第二节 客观条件催熟中国漫迷群体

一、动漫网站扩大传播形成互动

二、动漫杂志强化与漫迷的联系

三、周边店和电视频道加速传播

第三节 动漫文化衍生各种模仿群体

一、“御宅族”及“御宅文化”

二、“同人”及“同人群体”

三、COSPLAY及角色扮演群体

第四节 漫迷解读文本的文化学分析

一、发烧解读动漫意义系统

二、解读动漫语言符号系统

三、解读动漫声音符号系统

第七章 意识渗透:向后延伸的隐性力量

第一节“动漫外交”的文化输出战略

一、日本文化输出战略的确立

二、麻生演讲成动漫扩张引擎

三、文化输出打造“动漫帝国”

四、文化输出获得政治影响力

第二节 动漫解构和重构国家文化

一、戏仿:戏谑的解构源文本

二、批评日本动漫戏仿中国文化

三、恶搞:空心的戏仿源文本

四、批评日本动漫恶搞别国文化

第三节 日式动漫渗透文化霸权的隐忧

一、文化霸权掌控意识形态

二、动漫作品暗示的文化霸权批评

三、动漫折射的极端民族主义批评

四、动漫渗透的军国主义主张批评

第四节 批评日本动漫文化的渗透力

一、造成他国对中国文化元素误读

二、造成对青少年意识的消极影响

三、解析动漫文本的“传播-说服”

四、警惕日式动漫的隐性渗透力

结语

附录:日本动漫文本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读图时代,世界开始看图说话。图本的崛起改造着文字塑造的经典世界,冲击着文化的旧有阵地,造就了沉迷于各色漫画、影视动画和网络游戏的“读图一代”。动漫文化成为时下青少年文化的代名词,无论是市场上长期热卖的漫画《七龙珠》、电视里热播的《名侦探柯南》,影院大卖座的《悬崖上的金鱼姬》,还是满街的动漫玩具、服装、全国各地大行其道的COSPLAY大赛,动漫已经超越了作为一种技术产物、文化产品或者产业经济的简单意义,构筑了一个动漫全息的时代环境。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漫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日本动漫与美式动漫、欧式动漫一同并称世界动漫三大体系。日本动漫以青少年所热衷的鲜活姿态呈现,不断演绎人世的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忠诚与仇恨,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画面和精湛的技术,都给观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铁臂阿童木》、《一休》、《机器猫》、《灌篮高手》、《千与千寻》到《河童之夏》,日本动漫以一种轻松休闲的方式,暗含深刻的人生思考,牢牢占据了漫迷们的心智。日本是当下“世界第一动漫大国”,相形之下,国产动漫的影响日渐式微。面对日本动漫如此巨大的魅力,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分析其文化生成机制,虚心学习,迎头赶上。
   日本动漫是一种流行元素,但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暗含着深刻的民族性格,蕴藏着日本的人文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宣传民族文化理念的方式。由于文化扩散性越强,国家对外的辐射能力就越强,其潜在的软权力就越大,于是动漫成为了日本文化输出的螺旋桨,成为了外交的轻武器。就在我们国家上上下下风行看日本动漫的同时,也逐渐地受到了日本特有的国家文化的侵染。尤其“90后”的一代最容易接受这种形式的文化,逐渐认同甚至是崇拜日本的民族文化。他们喜欢日本动漫,喜欢日本的一切,进而对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排斥和反感。长此以往,是不堪设想的。30年前,我们国家的动漫产业渐入低谷,大力引进便宜甚至免费的日本动漫;30年后,舆论媒体开始视部分动漫为精神鸦片,国家开始大力扶植国产动漫,全国上下一片飘红。此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复杂的日本动漫,意义非常。
   本研究共分为发展轨迹、民族性格、美学品格、艺术精神、衍生文化、衍生群体、意识渗透七个部分。首先梳理了日本动漫的生成历史,然后旨在通过剖析日本民族的性格、日式动漫的美学品格和艺术精神,其衍生的文化和亚群体,系统剖析日本动漫文化的生成过程,最后在承认其文化魅力的同时,批评其部分暗含的文化霸权对中国漫迷的意识渗透,提醒国人警惕这种带有霸权性质的隐性文化输出。
   第一章是生成历史的阶段梳理。日本成长为庞大的“动漫帝国”肯定并非一日之功,本研究首先对日本动漫的发展轨迹进行纵向的阶段梳理,日本漫画与浮世绘的渊源、政府重视动漫美育的传统,甚至军国主义动漫的滥觞,都能在历史里找到源头。明晰了动漫帝国步步为营的发展沿革,以期为下一步深度剖析动漫文化生成以及对漫迷群体的影响建立一个宏观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开始向前追溯,探究日本动漫文化滋生的土壤和源泉:民族性格。日本动漫文化深深浸润了日本民族的个性,他们固执又顺从的矛盾性格、自律与他律合一的耻感文化,以及嬗变的武士道精神,在其动漫文本的情节和主题思想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深受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日本所生产的暗含东方文化意蕴的动漫文化,以一种“改良儒学”的姿态,以“异化”之势卷土而来,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第三章开始剖析日本文化的美学魅力,即动漫文本的美学品格。分析紧扣日本民族“物哀情结”的审美意识,创新性的把日本动漫的美学品格归纳为:物哀美、集合美、深邃美、死亡美四个部分。由于深入骨髓的岛国意识和不了的樱花情结,日本人的这种生而哀怨的情绪在动漫中处处可见,因此命名为“物哀美”;日本人的强烈责任感要求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推崇合作、迷信意志力,此举命名为“集合美”;日本动漫表达感情内敛含蓄,主题思想深刻而悠远,此举命名为“深邃美”;日本武士道精神赞美死亡之美,在日本动漫中体现为崇尚暴虐美学,无惧死亡,很多作品张扬末世情结,渴望精神救赎,此举命名为“死亡美”。
   第四章接着分析日本动漫文本的艺术精神,进一步解读文化生成的深层原因。本文研究发现日本动漫洋溢着狂欢精神,解构了文本中直观式喜剧场景、反省式喜剧场景的“笑”,分析了动漫文本中史诗文体衍生的题材和主题,包括想象未来、追忆过往、凝望现实三种现代亚类型,以及战争、复仇、漫游、寻宝、冒险五种主流主题,剖析了动漫文本中发展变化的工业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应与反省。
   第五章开始分析日本动漫衍生的庞杂次文化。本研究不仅关心日本动漫文化如何生成,如何一步步打造了今日的动漫王国,而且关心其产业发展与社会的连带关系。日本动漫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庞大的产业链以漫画为市场基石、动画为市场核心、游戏为市场延伸,衍生出了极其庞杂的次生文化,包括各种衍生产品,以及制造的消费幻觉文化、畸形色情文化等等。从本章开始,研究逐步涉及日本动漫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第六章研究动漫文化的忠实拥趸:衍生群体。日本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拥有巨大的“御宅族”支持作为后盾,动漫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是存在于这些群体之中的。于是中国也产生了“漫迷”,他们痴迷于动漫,他们的生活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群体亚文化,并渐成气候。本章充分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漫迷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系统解读,分析了时下热门的COSPLAY文化、同人群体,以及“漫迷”对动漫文本意义系统的发烧解读。从本章开始,研究将进入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一层面。
   第七章探讨日本动漫的意识渗透,这是一种向后延伸的隐性力量。日本借助动漫向全世界推销日本文化,树立日本新形象,努力获得世界各国的好感与认同。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借助动漫潜移默化地灌输给青少年,操纵着人们的意识行为和非意识行为。当这些意识积淀为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时,便生成为一种文化。这与我国未成年人教育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章系统分析了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的“动漫外交”策略;批评了日本动漫从戏仿到恶搞,解构和重构别国国家文化,造成各国之间的文化误读;对日式动漫暗示的文化霸权、折射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主张表示隐忧,最后揭露动漫糟粕对青少年意识造成的消极影响,提醒国人注意其隐性的文化渗透。本章运用的批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张的态度是理性的判断和扬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理论层面上,推动日本动漫文化的新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客观解读动漫文化,拨正研究态度;批评动漫文化功能,延伸研究视角。在现实层面上,本研究将全面解剖日本动漫文化的生成,厘清国人对日本动漫的误解,警示国内漫迷群体警惕其隐性的意识渗透,激励国内动漫业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