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6h】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识谱系学考察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步构建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高峰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 人的文学

第一节 人的文学观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人的文学观的考辩

第三节 人的文学观的意义与缺憾

第三章 人民文学

第一节 人民文学观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人民文学观的考辩

第三节 人民文学观的意义与缺憾

第四章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一)

第一节 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

第二节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异同观

第三节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指导下的文学实践

第五章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二)

第一节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关系的认识

结 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展开▼

摘要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洞见在于对人的发现,肯定了人本主义思想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指导意义,笼统地提出了“人的文学”的口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被全面引入后,以阶级性取代人性的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概念得以出现,继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人民文学”的理论。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从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均简称《讲话》)开始,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成了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在一个较长时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存在着将二者简单对立起来的单一的、片面化的认识,对中国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还原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来进行比较研究。紧密联系当今的思想文化现状,试图对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这一问题史做出新的阐释,期望能够对国内当前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有所贡献。
   本论文由引论和五章正文组成。引论部分揭示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这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详细梳理了此选题的总体研究现状,并对论文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概念如人的文学、人民文学进行了初步界定。
   第一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识谱系学考察。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全球性格局来看,最有影响的理论形态有三种: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需要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铿锵有力的回应与解释。但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因此,回顾和总结其发展历程并进行学术性反思同样重要。而且,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要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史中来考察。本章主要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步构建、发展与高峰这样三个阶段,对其发展进程作了知识谱系学的梳理,以凸显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关系问题的考察做了重要铺垫。
   第二章,人的文学。“五四”时期,“欧风美雨”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成了中国“五四”知识分子对抗传统经学知识体系及其制约下的文学观念的理论武器。在“立人”成为时代重要主题的情况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人的自由和文学独立,形成了“五四”时期的主导性文学观念——人的文学观。它集中体现于胡适、鲁迅、周作人及创造社同人的理论主张。人的文学观以西方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文学得以从经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个人得以从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文学开始通过人的主体意志为自身立法,构成了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的文学观建构了“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基础,是“五四”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文学理论遗产。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的文学观极为重视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人的自觉,对于纠正左翼文学的一些“左倾”错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展和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今天,人的文学观为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但它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它过分强调自我表现,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学观念的心理学和美学因素,是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自律性的尊重,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并遮蔽了文学的社会学价值,特别是到1930年代,人的文学观的弊端表现地愈加明显。
   第三章,人民文学。中国新文学有两个传统,“五四”文学传统和革命文学传统,即“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的不同传统。毛泽东在1942年5月发表的《讲话》中系统阐释了人民文学的理论主张,建构了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文学是一个以人民为本位的新的文艺范畴和文学观,是在总结“五四”以来特别是左翼文学运动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以人民为本位是其审美取向的根本原则。人民文学以马克思、列宁的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是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选择在文化上的体现。人民文学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结合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回答了有关文艺理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了解放区新文学的发展,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的文学形态和历史规范。但是,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去审视它,也会发现它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人民文学实施方略上彻底抛弃五四时期启蒙现代性的文学思想,存在着人本主义的缺失。因此,人民文学的思想也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四章,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一)。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两种重要的文学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资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梳理,对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各自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与评价,为进一步处理和解决二者的关系问题作了重要准备。本章从理论话语转型及二者的异同观两个方面,来具体讨论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问题。首先,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是时代格局发生从“启蒙”到“救亡”变化的结果,是知识体系从西方现代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文学观念上的反映,凸显了定义文学
   关键词的变化:从“审美”到“意识形态”。其次,在二者的异同方面,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着可通约性,即都以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但在基本精神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人的文学包含生命本位和审美本位的认识,人民文学包含人民本位和意识形态本位的认识。在价值立场方面,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的文学持个人本位主义立场,人民文学则坚持人民本位立场。本章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解答,对于廓清二者的关系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二)。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自身特殊的文学问题。在今天研究这个问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其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写入决议开始,以人为本就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则。它不仅是当前国家建设的宗旨,更是美学理论建构的基本立足点。本章第一节深入探讨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异同,充分论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及其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二节中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从文学价值论和文学本质论两个维度出发,重新审视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正确处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应该避免对文学的单一、片面化的认识,应该结合并吸收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理论资源中的合理因素,来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同时,发展人民文学论,也应当借鉴并吸取人的文学资源中所包含的人本精神和审美精神,来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问题,科学把握文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灵魂塑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于确立文学正确的价值立场,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文艺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视野下建构具有鲜明现代性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