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及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6h】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及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第一部分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 引言

第一部分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 一综述

第一部分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 二材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 三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 三讨论

第一部分 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 四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引言

第二部分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一综述

第二部分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二材料与方法

第二部分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二部分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 五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对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统计和遗传分析。并对一份水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色素合成前体物质的变化等和野生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非孟德尔遗传在EGSR水稻上的表现。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是水稻育种实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遗传现象。本实验选用SAR-Ⅲ的同源三倍体和几个早稳材料做亲本分别与普通材料杂交,通过对后代全面而系统的农艺性状分析、遗传分析和SSR标记检测,分析了亲本的遗传标记在后代群体的重组和传递情况。结果如下: 同源三倍体φ49是从双胚苗群体SAR-Ⅲ中获得的,它作为母本和R188杂交,获得36株F1,倍性鉴定均为二倍体。所有的F1单株表型均整齐一致,偏父,这异于一般的3N×2N杂交后代表现。SS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F1各单株表现一致,在52个多态性位点中有44个位点纯合,同父本一致;只有5个标记扩增结果表现为来源于父母本的杂合带型;还有3个标记扩增的杂合带型表明是不同于父母本的特异带型。相应的F2株系同样的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那些在F1单株中处于纯合状态的标记位点,在所有的F2群体中依然表现为稳定遗传的纯合状态;那些在F1单株中处于杂合状态的标记位点,在大部分F2群体中的表现符合孟德尔遗传,但在三个群体中有两个标记出现了异常,即F1单株中表现杂合的标记位点在F2群体中却表现为同父本带型一致的纯合状态。SAR-Ⅲ双苗中与同源三倍体对应的二倍体和R188杂交,结果都没有异常现象出现。 利用几个早稳材料和普通材料做正反杂交,所有杂交组合F1中出现父母亲本多态位点上的部分纯合单株频率为4.63%,但各组合间、同一组合的正反交间,后代特异单株出现频率差异都很大。在429/黑珍米组合中,429作父本后代表现正常,但429作母本后代F1的特异单株率为98%,单株间在表型上就有差异,性状分离明显;SSR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38对多态性标记中,2个标记(RM208,RM566)在所有单株中都表现父母双亲的杂合带型,其余标记都部分的丧失了杂合性(在F1单株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同母本的纯合带型,浮动在10%-60%之间),在各单株的表现上具有随机性。相应的F2株系的遗传特点类似于上述SAR-Ⅲ的同源三倍体和普通二倍体杂交F2代的表现。 总之,本实验获得的部分F1特异单株的遗传表现为在双亲的杂合位点呈现部分的纯合,并且偏向其中的某一亲本,部分特异单株的F2代继续呈现加速纯合现象。鉴于此,我们称上述遗传方式为非孟德尔遗传,特异单株视为EGSR(EarlyGenerationStabilityinRice)水稻。 第二部分,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色素缺乏机理的探讨。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是植物界中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突变类型,它们是研究叶绿体结构的好材料,特别是用于研究光合作用、色素合成、色素蛋白复合体组装,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分配以及核质互作等方面。本文利用一份新发现的水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从叶绿体结构以及相关光合色素蛋白的改变入手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此突变体色素剧烈减少的原因。 1.突变体W1叶片总蛋白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与野生型相比,减少并不十分明显,但叶绿素含量却显著降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减为野生型的1/2和1/3,叶绿素a/b比值生高,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总蛋白比却显著降低。 2.突变体W1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其野生型。 3.野生型的叶绿体类囊体膜系统发达,而突变体W1的叶绿体基质基粒类囊体数都较少,基粒只看到几个片层,淀粉粒稍少,基质电子透明度较大,暗示着突变体W1的代谢不如野生型活跃。 4.温和电泳结果显示突变体水稻的各类色素蛋白,除光系统Ⅰ核心复合物(CPI)外,其余含量均明显少于正常水稻,尤其是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I)下降明显,突变体中几乎看不到LHCII三聚体(LHCII*);SDS-PAGE的电泳结果显示两者在高分子量区(30KD以上)差异不明显,但在低分子量区(18-29KD)差异明显,结果和温和电泳相一致;Westernblot显示突变体类囊体膜中LHCII脱辅基蛋白的组成并未发生改变,但含量明显减少,约为野生型的1/3,特别是28KDa、27KDa组分要比25KDa多肽减少程度高。 5.Cab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显示突变体W1的cab基因转录量和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的增减,这说明其LHCII脱辅基蛋白含量的减少并不是由于cab基因的转录量降低引起的,而是由于转录后因素造成的。 6.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物含量变化比较显示,从δ-氨基乙酰丙酸(ALA)到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其含量都是W1等于或高于野生型,而自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后W1含量就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W1叶绿素合成的障碍发生在Pchlide与Chlide之间。 7.对突变体W1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显示是由一隐性核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果,并将这一基因定位到第三染色体着丝粒附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