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走向自由:非构思写作学与自发秩序理论比较研究
【6h】

走向自由:非构思写作学与自发秩序理论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内容摘要

前言:向往写作的真实与自由

第一章生命之舞——非构思写作理论

第二章哈耶克的自生发秩序原理

第三章奔向自由:非构思写作与自发秩序理论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写作这门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是年轻的,中国当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构架几乎是最近二十年才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逐渐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学科话语体系。 在当代写作学产生以前的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基本上都是以作品、文本等实体事物为分析、研究、考察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是受到了文本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极大影响。这种文本分析式写作理论根本无法解释“不在场”的东西,即不可能想象现实不存在的东西。在当代世界哲学思想正悄然地发生着一场深刻的转向:由“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由关注“实存性”转向关注“过程性”,由关注“在场性”(构成性)转向“不在场性”(生成性)。鉴于此,当代写作学理论前驱者们对文本主义写作学(文章学)进行反思并提出质疑,努力寻找当代写作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主张以“写”为研究中心,回到现在的本位,写作学也即从静态的、实体的、在场的转向过程性、生成性、不在场性的研究。中国当代写作学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里经历了两大转向:一是“在场”论写作学向“非在场论”写作学的转向,二是以文本主义写作学、过程主义写作学和写作主体论为代表的构思主义写作学向以写作哲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措辞学、写作文化学、写作美学为代表的具有“生成色彩”的非构思主义写作学的革命性转向。 马正平在对传统的写作学构思论反思质疑中提出了“非构思”写作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只有“立意——行文”的写作过程的思维模型,而且对这个模型的具体展开、生成、控制等都有深入地阐述,马正平通过“非构思写作”理论的研究,强调写作行为的自觉性,强调写作过程的自然性,要想达到让人类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实现写作主体的自由表达。“非构思写作”理论就是要写者遵循事物的规律原理、思维模型进行操作,形成文章内容结构、材料、语言,在哲学层面上表现出人们所渴求自在的写作状态、生命状态。通过这样,消解了内容形式的规定性、计划性的约束,解放了人类的思维,让写者走向自由之境。非构思写作理论在这种哲学层面上,与西方的自由主义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哈耶克认为人类社会的秩序和规则的形成,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而非理性的设计和人为的结果。通过区别了“自发的秩序”和“人造的秩序”两种不同的概念,认为“自发秩序”是经过一定的“规则”自我复制,自我生长,去实现个体的自由状态。通过自发的秩序更能够使社会内容更加丰富、使分散于个体的知识得到利用、使个人得以自由发展。哈耶克是把自由主义建立在自发秩序理论的基础之上,与“非构思写作”通过运用一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来实现写作主题心灵的自由,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通过一个对秩序的追求,去追求一个自由之境。 正是出于这对具有高度相似性、原创性的先锋人文科学理论的好奇,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并对这两种理论的相似与相异之处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出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背后的哲学精神和人文追求,最后真正地深刻地认识非构思写作与非构思写作学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