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比较研究——基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比较分析
【6h】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比较研究——基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比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0.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简要评价

0.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0.4.1 研究重点

0.4.2 研究难点

0.5 创新点与不足

0.5.1 主要创新点

0.5.2 不足之处

1.基于经济理论和历史视角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演变

1.1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危机的一般性关系界定

1.1.1 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界定:既是一项基本社会制度,也是基本经济制度

1.1.2 经济危机及其破坏性

1.1.3 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2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危机、经济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

1.2.1 自由主义经济阶段:社会保障是经济危机的应急制度

1.2.2 干预主义经济阶段:社会保障成为一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战略

1.2.3 新自由主义经济阶段:社会保障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

1.2.4 新自由主义危机与反思阶段:社会保障逐渐作为生产要素以应对经济危机

1.3 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保障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分析

1.3.1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初期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社会稳定器

1.3.2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经济调节器

1.3.3 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1.3.4 福利国家制度改革的前期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国家财政的减负器

1.3.5 福利国家制度改革的后期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

2.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方式分析

2.1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作用路径

2.1.1 社会保障制度恢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2.1.2 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成员就业的作用路径

2.1.3 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弱势群体应对风险能力的作用路径

2.2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着力点分析

2.2.1 基于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着力点分析

2.2.2 基于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着力点分析

2.3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作用方式分析

2.3.1 企业层面:社会保障应对政策的作用方式

2.3.2 居民层面:社会保障应对政策的作用方式

3.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例

3.1 2008年经济危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3.1.1 经济下滑,生产过剩

3.1.2 企业陷入困境,工人失业率上升

3.1.3 社会成员收入恶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3.2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3.2.1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3.2.3 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 OECD国家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与比较

3.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3.2 数据测度与分析

3.3.3 因子分析的结果分析

3.4 基于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聚类及发展特征比较

3.4.1 基于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社会保障制度聚类

3.4.2 基于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社会保障制度聚类:特征比较

4.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差异的深层次分析

4.1 经济危机中典型国家经济表现的比较分析

4.1.1 典型国家的社会保障情况

4.1.2 典型国家的经济衰退情况

4.1.3 典型国家的失业和就业情况

4.1.4 典型国家的社会公平状况

4.1.5 典型国家的财政状况

4.2 经济危机中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自身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4.3 经济危机中典型国家社保政策应对经济衰退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4.3.1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经济增长及总需求效应的比较

4.3.2 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比较

4.3.3 社会保障制度筹资的公平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比较

4.4 经济危机中典型国家社保应对失业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4.4.1 劳动力市场政策积极转型的时间和深度差异导致的失业率不同

4.4.2 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家庭政策差异导致的就业率差别

4.5 经济危机中典型国家社保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4.5.1 以瑞典为代表的高福利强分配的社保模式

4.5.2 以德国为代表的充分保障较强分配的社保模式

4.5.3 以美国为代表的有限保障有限分配的社保模式

4.5.4 以希腊为代表的碎片化保障逆向分配的社保模式

4.5.5 以韩国为代表的低保障弱分配的社保模式

4.6 经济危机中典型国家社保对财政收支状况影响的差异性比较

4.6.1 社会保障体系中公私保障的不同水平结构配置及其影响

4.6.2 典型国家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处理及其影响

4.7 不同社会保障模式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启示

4.7.1 及时系统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制度的自适应能力

4.7.2 完善社会保障支出和筹资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与增长

4.7.3 建立“友好”特征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促进就业

4.7.4 加大社会保障的分配力度,增强社会公平及弱势群体的风险应对能力

4.7.5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5.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研究

5.1 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

5.1.1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

5.1.2 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5.1.3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5.1.4 中国的社会公平状况

5.1.5 中国的财政状况

5.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调整

5.2.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调整内容

5.2.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调整特征

5.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5.3.1 模型选取

5.3.2 数据来源、说明、统计分析

5.3.3 实证分析

5.3.4 结论

5.4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5.4.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5.4.2 数据来源、说明、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论

5.5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

5.5.1 经济危机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适应能力

5.5.2 经济危机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衰退能力

5.5.3 经济危机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失业能力

5.5.4 经济危机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能力

5.5.5 经济危机下政府管理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企业负担

6.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本研究的重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与展望

6.2.1 政策建议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下,面对频发且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关于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讨论与探索日渐升温。毋庸置疑的是,有效应对经济危机需要国家发挥综合的宏观调控手段。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社会保障在一个国家或社会进入危机和调整期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单是一种保障劳动者在经济困难时期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稳定器,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性和投资性的经济要素,有利于社会化经济的长期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长远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作用机理(包括作用路径和作用方式等),比较研究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能力差异。同时,结合大量数据挖掘分析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不同表现和社会保障根源,检验其社会保障方面的过往改革成效,发现其仍然存在的问题,找寻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一章是“基于经济理论和历史视角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演变研究”。本章试图为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梳理并概括了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保障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功能演变:在形成阶段,应对经济危机发挥的主要是社会稳定器功能;在发展阶段,应对经济危机发挥的主要是经济调节器功能;在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阶段,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前期,应对经济危机发挥的主要是国家财政的减负器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期,应对经济危机发挥的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功能。
  第二章是“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方式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三条作用路径,本章研究发现: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动,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社会保障政策作用于企业的政策着力点;增强居民的有效支付能力,提高居民素质和就业技能,是社会保障政策作用于居民的政策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保障政策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方式。作用于企业的方式:实施了非常规的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来缓解企业现金流动性不足问题;通过对企业的社会保障缴费提供支持来减轻经济衰退中企业的重压以扩大企业的财政空间;缓和劳资矛盾,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使企业专注于生产与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作用于居民的方式:实施了非常规的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居民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为了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对常规的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调整;社会保障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工具为危机中的穷人和失业者提供“生存求助”和“能力求助”。
  第三章是“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例”。本章首先介绍分析了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随后通过借鉴和综合分析,对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进行了界定:在发生经济危机的状况下,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应对经济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内在功能,包括经济危机状况下社会福利制度自身的适应能力、促进经济恢复的能力和经济危机状况下的财政负担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利用OECD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OECD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传统的社保模式划分,计算了各类模式的因子得分和排名,得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最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一般,略高于平均水平。东亚模式和中东欧模式整体上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低于平均水平,东亚模式略高于中东欧模式。地中海模式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最差。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模式内部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差异巨大。于是本文根据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强弱,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社会保障制度分为权利下放的社会服务型、与经济充分配合的社会保险型、市场驱动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型、市场主导-政府调节型和扭曲型,并总结了每类模式的特征:权利下放的社会服务型将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引入了竞争机制,改革了社会服务和就业,具有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充分配合的社会保险型将国家角色由直接干预者转变为管理者和服务者,实现了国家、社会与市场相互有机整合,实施了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市场驱动型社会保障水平一般,危机前有一定的改革,危机后没有实施激进的社会保障改革,经济发展和财政负担较轻;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型重视国家在福利的提供与管理中的作用,经济发展和福利保障的关系很不协调,社会保障水平高低不齐;市场主导-政府调节型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较差,危机时刻开始大幅度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扭曲型社会保障被民主绑架,水平较高,过分重视福利的救济作用,忽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公平性差,具有明显的社会排斥。
  第四章是“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差异的深层次分析”。研究中选取了瑞典、德国、美国、希腊以及韩国,作为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国家,在对这五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福利保障、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社会公平、财政负担进行比较分析后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发现:其一,不同的社会保障改革带来差异化的应对经济危机的自适应能力。改革越及时、彻底、全面的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自适应能力越强。其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支出结构、筹资模式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社保水平越高,社会保障实物支出占GDP的比重越高,社保实物支出大体平衡于或超过现金支出,社会保障筹资在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之间分配越合理的国家促进经济恢复与增长的能力越强。其三,劳动力市场政策积极转型的时间和深度以及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家庭政策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市场政策发生积极化转型的时间越早,改革的程度越深入,失业率越低;儿童照料服务体系和生育保障制度越健全就业率越高。其四,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分配能力的差异带来促进社会公平能力的高低。较强的社会保障调节分配能力有利于国家促进社会公平。其五,公私社会保障的不同组合和对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不同处理造成不同的财政影响。社会保障体系越科学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的越好的国家财政负担能力越好。最后,总结了典型国家社保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启示:及时系统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制度的自适应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支出和筹资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与增长;建立“友好”特征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促进就业;加大社会保障的分配力度,增强社会公平及弱势群体的风险应对能力;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第五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研究”。本章首先综合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和因危机社会保障制度所做的政策调整;然后,运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方法(EGLS)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财政的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是促进就业的显著因素,而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对就业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财政的教育支出和财政的医疗卫生支出对促进就业有正面影响,但促进效果尚不明显。最后,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适应能力、应对经济衰退能力、应对失业能力以及促进社会公平能力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总体上还比较脆弱,亟需优化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提炼了本文研究的重要结论,认为应对经济危机能力较强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的特征是:公私合作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的费用筹资水平和筹资责任分担机制、优化的倾向于积极福利的社会保障结构;典型国家的经验启示中国应及时系统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制度的自适应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支出和筹资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与增长;建立“职业友好”和“家庭友好”特征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促进就业;加大社会保障的分配力度,增强社会公平及弱势群体的风险应对能力;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最后,论文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在应对经济危机能力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系列具体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从理论上较全面地探讨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功能机理、作用路径与作用方式,并运用相关数据资料对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当前国内学界更多关注社会保障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沉重负担与压力的背景下,本文强调社会保障功能的生产性和投资性研究,这在社会保障理论探索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二,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概念、建立了较全面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赋予相应的权重对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第三,结合国际比较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并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适应力、应对经济衰退能力、应对失业能力以及促进社会公平能力等方面,对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能力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相关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