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6h】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框架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2.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2.2.1 互联网融资

2.2.2 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

2.3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2.3.1 电商网络小贷

2.3.2 P2P网络借贷

2.3.3 众筹

2.3.4 第三方支付

2.3.5 互联网理财

2.4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

3.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3.1 竞争及竞争环境

3.2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分析——基于PEST分析

3.2.1 政治要素分析

3.2.2 经济要素分析

3.2.3 社会要素分析

3.2.4 技术要素分析

3.3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分析——基于SWOT分析

3.3.1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优势

3.3.2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劣势

3.3.3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机遇

3.3.4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威胁

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案例分析

4.1 阿里巴巴集团的介绍

4.2 阿里巴巴集团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4.2.1 互联网支付——支付宝

4.2.2 互联网微贷——阿里小贷

4.2.3 互联网理财——余额宝

5.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的选择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样本的选取

5.3 模型的设定与计量方法

5.3.1 模型的设定

5.3.2 计量方法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实证结果

5.4.2 实证结果的分析

6.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的选择

6.1.1 被解释变量

6.1.2 解释变量

6.1.3 控制变量

6.2 样本的选取

6.3 模型的设定与计量方法

6.3.1 模型的设定

6.3.2 计量方法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实证结果

6.4.2 实证结果的分析

7.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7.1 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7.2 改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意识

7.3 提高创新能力,简化业务流程

7.4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7.5 重视大数据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8.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还未涉足的市场。互联网技术的成长,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稳固的技术基础,促进其繁荣。从国家角度看,2014年我国首次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决策层释放的政策利好信息无疑为互联网金融的腾飞添加了助燃剂。同时,监管方面也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持支持态度。互联网金融在推广普惠金融、增加投资渠道、加快社会融资服务发展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市场角度看,纵观中国整个金融发展史,发现金融体系中存在着长期的金融压抑,以及导致金融运行效率低下或扭曲等现象,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互联网金融有效地解决了广大中小投融资者需求难的问题,并实现了对接。从产业方面分析,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在提升各行业效率的同时,也拓展了互联网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技术引发了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技术革新,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本的界限、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从客户方面,与传统金融相比较之下,互联网金融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其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突破地域的界限,可以使大众更容易获得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直面客户需求,使其发展更具长尾效应。
  从默默无闻到众所周知,这一历程彰显了互联网金融的活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一方面给传统金融业带来活力,为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威胁。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并对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提出建议。
  本文从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出发,总结国内外与之相关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现状以及发展。接着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进行了PEST、SWOT的竞争分析,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优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时间较短,为了更加深入的进行理论分析,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进行案例分析,试图通过阿里巴巴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说明具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第五,通过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否对商业银行经营盈利能力产生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影响方向不一致。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起到了正向作用,P2P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起到了负向作用。为了判断互联网金融是否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产生不同影响,将商业银行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得到互联网金融对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影响是相同的结论。第六部分,通过实证的分析方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方向也是不一致的。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风险起到了负向作用,P2P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起到了正向作用。同样,为了判断互联网金融是否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风险产生不同影响,仍将商业银行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得到互联网金融对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显著,对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在本文的第七部分,根据上文研究结果,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措施。第一,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第二,要改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意识。第三,提高创新能力,简化业务流程。第四,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第五,重视大数据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总结归纳了整篇文章。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总结国内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框架,为论文整体布局理清了思路脉络,以方便阅读与参考,为后续文章的撰写奠定基础,本章末尾一方面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可供未来研究借鉴;另一方面指出本次研究的缺点,望今后的研究加以匡正。
  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的概述。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并说明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不涵盖金融机构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媒介开展的金融业务。然后,介绍互联网金融主要的模式以及各模式的发展现状。第三,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第一,通过PES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第二,通过SWOT分析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认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相比在资金、风险管理、客户资源、信用体系上有优势,但是在客户体验、数据挖掘能力方面存在劣势。
  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案例分析。选取阿里巴巴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支付宝可能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了挤压效应;阿里小贷可能对银行的小微信贷产生冲击;余额宝可能对短期理财产品产生影响,并且对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分流影响。
  第五部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实证分析。根据本文的模型和数据,第三方支付和P2P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方向不同,并且二者对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也不同。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负相关,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并不明显。资产规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有关。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对其盈利性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对于整个16家上市商业银行和11家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影响是负相关的。成本收入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非利息收入比、存贷比、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是正相关的,而对16家上市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影响不显著。GDP增长率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是负相关的,而对16家上市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影响不显著。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对所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正向的显著关系。P2P对所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向的显著关系。
  第六部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反向关系的影响因素有: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资本充足率、GDP增长率;正向关系的影响因素有:P2P网贷行业市场规模、不良贷款率。银行规模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又不同的结果。对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整体而言,银行规模对风险的影响是反向的;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银行规模对风险的影响是正向的。第三方支付对整个16家上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对风险的影响是负相关的。P2P对整个16家上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对风险的影响是正相关的。第三方支付、P2P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影响不显著。
  第七部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本章主要是通过上文的竞争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建议。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学习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的同时,改变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还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加大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度并做好风险管理。
  第八部分总结。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总结,并希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实现共赢,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对互联网金融概述的基础上,通过定性、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仅从对商业银行盈利性方面进行研究,还创新性将风险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更全面地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而以更真实的角度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应对策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是主要采用第三方支付和P2P网贷的数据,可能使得研究不够全面,并且研究的时间从2009-2014,时间较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