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隧道洞口浅埋段和断裂粘滑段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
【6h】

隧道洞口浅埋段和断裂粘滑段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汶川地震公路隧道震害特征

1.2.1 调查范围

1.2.2 隧道震害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

1.2.3 隧道震害特征

1.3 研究现状

1.3.1 隧道抗震设计规范

1.3.2 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研究

1.3.3 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1.3.4 断裂粘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1.3.5 断裂粘滑隧道减震技术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制假速度确定方法研究

2.1 研究情况

2.1.1 坡率对山坡地震动力响应一般规律的影响

2.1.2 坡高对山坡地震动力响应一般规律的影响

2.1.3 基岩上覆岩层厚度对山坡地震动力响应一般规律的影响

2.1.4 地震烈度对山坡地震动力响应一般规律的影响

2.2 山坡坡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影响因素研究

2.2.1 坡率对山坡坡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2.2.2 坡高对山坡坡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2.2.3 基岩上覆岩层厚度对山坡坡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2.2.4 地震烈度对山坡坡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2.2.5 平地与山坡覆盖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比较

2.3 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

2.3.1 山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3.2 山坡软岩覆盖层地震峰值加速度变化规律

2.3.3 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峰值加速度

2.4 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检验

2.4.1 动力模型试验概况

2.4.2 输入地震波与模型箱底面输出地震波比较

2.4.3 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动力模型试验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3.1 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理论研究

3.1.1 基本假设

3.1.2 洞口浅埋段隧道结构变形特性

3.1.3 洞口浅埋段隧道结构位移及内力公式

3.2 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抗震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3.2.1 理论方法计算分析

3.2.2 动力时程法计算分析

3.2.3 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断裂粘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4.1 断裂粘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理论研究

4.1.1 基本假设

4.1.2 断裂粘滑隧道结构变形特性

4.1.3 断裂粘滑隧道结构受力约束条件及计算长度

4.1.4 断裂粘滑隧道结构内力公式

4.2 断裂粘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验证

4.2.1 理论方法计算分析

4.2.2 动力时程法计算分析

4.2.3 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裂粘滑隧道减震技术试验研究

5.1 试验设备、材料及试验分组

5.1.1 试验设备及材料

5.1.2 试验分组

5.2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5.2.1 测试断面布置

5.2.2 测点布置

5.3 试验步骤

5.4 无抗减震措施试验数据及分析

5.4.1 试验后围岩及结构破坏情况

5.4.2 二次衬砌内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4.3 二次衬砌纵向应变试验数据及分析

5.4.4 接触压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5 减震缝试验数据及分析

5.5.1 试验后围岩及结构破坏情况

5.5.2 二次衬砌内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5.3 二次衬砌纵向应变试验数据及分析

5.5.4 接触压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5.5 三种设缝方式比较

5.6 减震层试验数据及分析

5.6.1 试验后围岩及结构破坏情况

5.6.2 二次衬砌内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6.3 二次衬砌纵向应变试验数据及分析

5.6.4 接触压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6.5 不同减震层厚度减震效果比较

5.7 交错设缝(0.4m)与单层减震层(3.5mm)共同施设试验数据及分析

5.7.1 试验围岩及结构破坏情况

5.7.2 二次衬砌内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7.3 二次衬砌纵向应变试验数据及分析

5.7.4 接触压力试验数据及分析

5.8 最优减震方式选取

5.8.1 安全系数比较

5.8.2 纵向应变比较

5.8.3 接触压力比较

5.8.4 最优减震方式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性成果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性成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荣誉

展开▼

摘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建设大发展时期,而在建或新建隧道工程又多处于我国地震频发的西部地区,且穿越活动断层的隧道也越来越多。隧道作为交通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震条件下保持畅通或可及时抢通对震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汶川地震隧道震害为研究背景,结合我国公路和铁路隧道抗震设防现行规范及我国抗震设计的现状,开展了隧道洞口浅埋段和断裂粘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断裂粘滑隧减震技术试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
  首先,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影响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传播规律的山坡坡率、坡高、基岩上覆岩层厚度以及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了基于地形效应的山岭隧道洞口浅埋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方法。并通过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对其进行了检验。
  然后,通过对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粘滑隧道结构特性的分析,利用反应位移理论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隧道洞口浅埋段纵向和断裂粘滑隧道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并通过动力时程法对其进行了检验。
  最后,针对断裂粘滑隧道的震害特点,对采用减震缝或减震层的六种减震方式进行了静力错动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施工方便性、经济性考虑,二衬设减震缝(12m)的减震方式效果最好。
  论文利用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资料调研、数值分析、理论分析、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以及静力错动模型试验等研究手段,对我国目前山岭隧道抗震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山岭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