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钕掺氟化镧与铈铕共掺四氟钆酸钠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
【6h】

钕掺氟化镧与铈铕共掺四氟钆酸钠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纳米粒子

1.1.1 纳米粒子简介

1.1.2 纳米粒子的性质

第二节 稀土掺杂纳米粒子

1.2.1 稀土掺杂纳米粒子简介

1.2.2 稀土掺杂纳米粒子的发光原理

1.2.3 稀土掺杂纳米粒子的光学特性

第三节 稀土掺杂纳米粒子的基质

1.3.1 氧化物基质

1.3.2 磷酸盐基质

1.3.3 钒酸盐基质

1.3.4 氟化物基质

1.3.5 其他

第四节 稀土掺杂纳米粒子的制备

1.4.1 高温固相法

1.4.2 水热/溶剂热法

1.4.3 化学沉淀法

1.4.4 微乳液法

1.4.5 溶胶-凝胶法

第五节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第六节 立论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溶性Nd-LaF3近红外探针用于Cu(Ⅱ)的检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ADP-Nd-LaF3的合成

2.2.4 荧光检测

2.2.5 实际样品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2.3.1 ADP-Nd-LaF3的表征

2.3.2 ADP-Nd-LaF3的光谱及稳定性

2.3.3 ADP-Nd-LaF3近红外探针检测Cu(Ⅱ)

2.3.4 Cu(Ⅱ)诱导的ADP-Nd-LaF3荧光猝灭机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PEI-Ce/Eu-NaGdF4的室温磷光法检测孔雀石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合成

3.2.4 实际样品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3.1 PEI-Ce/Eu-NaGdF4的合成

3.3.2 PEI-Ce/Eu-NaGdF4的光谱分析

3.3.3 PEI-Ce/Eu-NaGdF4的表征

3.3.4 检测孔雀石绿的原理

3.3.5 实验条件优化

3.3.6 实际样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稀土掺杂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如光稳定性高,Stoke’s位移大,发光寿命长等,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一锅法”合成了钕掺杂氟化镧与铈铕共掺四氟钆酸钠两种纳米粒子,考察了这两种纳米粒子的性质,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2-氨基乙基二氢磷酸酯为配体,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具有近红外发射特性的钕掺杂氟化镧纳米粒子(ADP-Nd-LaF3)。ADP-Nd-LaF3水溶性好,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发光稳定性。ADP-Nd-LaF3探针在1061 nm处的近红外发射强度不受pH和除Cu(Ⅱ)以外的大多数常见金属离子的影响。因此,ADP-Nd-LaF3可作为近红外探针选择性检测Cu(Ⅱ),该探针对Cu(Ⅱ)的线性响应范围为5-100μM,检出限为0.8μM,精密度(RSD)为0.5%(5μM Cu(Ⅱ),n=11),人尿样中Cu(Ⅱ)的加标回收率为102-109%。同时,我们也探讨了Cu(Ⅱ)诱导ADP-Nd-LaF3探针荧光猝灭的可能机理。
   (2)采用“一锅法”合成了聚乙烯亚胺(PEI)包覆的铈铕共掺四氟钆酸钠(PEI-Ce/Eu-NaGdF4)纳米粒子。PEI在合成过程中可控制纳米粒子的生长,丰富的氨基提高了纳米粒子的水溶性,同时提供了进一步功能化的结合位点。PEI-Ce/Eu-NaGdF4纳米粒子的发射峰在590 nm,615 nm和690nm处,而孔雀石绿(MG)的紫外吸收范围为500-700 nm(峰值615 nm),据此我们建立了以PEI-Ce/Eu-NaGdF4探针为供体、MG为受体的能量转移体系,用于水样中MG的检测。该方法对MG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2-2μM,检出限为0.018μM,MG的加标回收率为96.5-102.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