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意识形态创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6h】

意识形态创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难点及特色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意识形态创新与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意识形态创新推动改革开放

1.1.1 意识形态创新提出了改革任务,并为其作好舆论准备

1.1.2 意识形态创新引领着改革方向,并为其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节 改革开放呼唤意识形态创新

1.2.1 改革开放为意识形态创新奠定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2.2 改革开放对意识形态创新提出理论诉求,寻求新的致思方向

第二章 意识形态创新与改革的起步和全面展开

第一节 改革之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景象

2.1.1 “两个凡是”与真理检验标准问题大讨论

2.1.2 文革结束以后遗留的历史印痕

第二节 意识形态创新与“改革开放共识”达成

2.2.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了改革的指导思想

2.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精确了改革的历史方位

2.2.3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

2.2.4 “三步走”发展战略设定了改革发展的目标

第三章 意识形态创新与改革的深入和系统推进

第一节 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意识形态创新的内驱力

3.1.1 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引发的质疑和思考

3.1.2 改革开放的性质之争:姓“资”还是姓“社”

3.1.3 改革过程中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衡

第二节 意识形态创新与改革方向的进一步明确

3.2.1 “三个有利于”诠释了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3.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摄了改革的利益导向

第四章 意识形态创新与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度拓展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背景解读

4.1.1 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4.1.3 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4.1.4 社会体制缺失导致社会矛盾凸显

4.1.5 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和社会思潮多样

第二节 意识形态创新与改革开放新共识的形成

4.2.1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4.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达了人类建立良性社会的美好诉求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改革发展的价值新内涵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意识形态创新为中国改革开放摆脱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支撑

5.1.1 意识形态创新为改革开放开辟光辉道路

5.1.2 意识形态创新为改革开放指明前进方向

5.1.3 意识形态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

第二节 改革开放过程中,意识形态创新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昭示改革的实践蹊径

5.2.2 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批判各种错误改革论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意识形态创新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5.3.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监管,保证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纯洁

5.3.2 正确定位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创新理论成果,积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5.3.3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抵制资产阶级错误思想,防止和平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意识形态作为整个社会科学中最难把握的概念之一,总是与理论和实践、维护和批判、价值与理性等多维度地交织在一起。在伟大的社会变革呼唤并催生新的意识形态的同时,意识形态也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诉求,秉持高度的理性自觉和严谨的理论态度进行自身创新与变革,以其理性的光辉昭示改革的蹊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成绩斐然,为意识形态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改革面临困境徘徊不前时,意识形态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迅速的反应性解答了改革面临的难题,推进了改革的进程,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特色鲜明的新内容。
  本文开篇将散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自身理解得出意识形态的概念。接着,从一般理论层面分析了意识形态与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统一性。继而,文章的重点放在第二、三、四章,即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依托,探明了改革是怎样呼唤并要求意识形态创新的,同时阐释了意识形态积极求变后的基本要义和逻辑线索,以及它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经验,并将视野投放于当下,以意识形态创新的当代启示收尾。
  沿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蹊径去探讨社会改革对意识形态创新产生的强大内驱力,同时把握意识形态创新的严整脉络,去解读它对改革开放的自觉推动,可以为当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益借鉴和理论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