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儒佛道思想在20世纪美国文坛的传播与接受——一个历史与文化的巡礼
【6h】

中国儒佛道思想在20世纪美国文坛的传播与接受——一个历史与文化的巡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远播欧美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欧洲汉学传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一、从马可·波罗到传教士:与巾国传统文化的最初接触

二、汉学家:带动欧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研究

第二节 欧美对中国儒佛道思想的接纳与排斥

一、智慧与德行:景仰下的盛赞

二、专制与落后:鄙弃中的嘲讽

三、关于欧美接受和阐释中华文化的思考

第二章 中国文化在美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渠道

第一节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美国思想与文化背景

一、美国“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

二、美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景仰

三、儒与道:爱默生与梭罗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 中国儒佛道思想西传美国之渠道

一、来华传教士的著述

二、欧日学者的译介

三、文化精英的文学创作

第三章 20世纪美国文坛吸收儒佛道文化的第一次浪潮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美国

一、突破孤立与封闭:威尔逊的大同世界理想

二、好奇与汲取:美国知识分子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的心态

三、动摇与怀疑:弥漫欧美的文化悲观主义情绪

第二节 美国作家翘首东望的途径

第三节 美国作家眼中文化中国的理想图景

一、和谐与秩序之美:孔子素下的乌托邦

二、东方之“道”:灵魂的归宿

第四节 美国作家对儒道文化的利用

一、以中国的历史作西方的镜鉴

二、徘徊于沉重与达观之间:两方宗教背景下接受道家思想

第四章 20世纪美国文坛吸收儒佛道文化的第二次浪潮

第一节 二战之后的美国社会

一、“我健康,我自由”--曾经的美国梦

二、“坏疽无处不在”--美国梦的幻火

第二节 二战之后的美国文化

一、从垮掉派运动到嬉皮士运动

二、盛极一时的美国“禅宗热”

三、寒山其人其诗在美国的热传

第三节 作家对禅宗文化的体悟

一、归隐山林与参禅悟道:恬淡的生活方式

二、空、幻、虚、静:渲染禅家意境

三、拯救心灵:捕捉禅之现代意义

第四节 禅宗思想对作家的影响

一、斯奈德:道家、禅宗与环境保护主义哲学

二、金斯伯格:在禅意玄机中走出颠狂

三、凯鲁亚克、塞林格:塑造接受禅宗思想的美国青年形象

第五章 20世纪美国文坛吸收儒佛道文化的第三次浪潮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从华人移民美国到美国华裔文学引起关注

一、华人移民美国与在美华人声音的缺席

二、“亚裔运动”:美华文学发展的新契机

第二节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三节 美国华裔文学对儒家文化中家庭伦理观念的反思

一、以孝悌、忠恕观念塑造中国人

二、以修身为本的文化爿德方式

三、家天下的世界观

三、群体意识

四、反思中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拟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传统儒佛道文化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及在此时期作家创作中的接受、认知。因此,本论文将由同样重要的两大部分组成,既讨论儒佛道文化在20世纪美国文坛传播的三次浪潮背后的社会文化现实,又讨论在这一文化历史背景下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也就是说,论文将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看文学,又从文学看社会文化形态、看东学西渐。
   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介绍了欧洲汉学传统下的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欧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与排斥。由于美国人所了解的中国儒佛道文化最早基本上来自于欧洲学者的著述,19世纪及20世纪初,美国汉学基本上属于欧洲汉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此章内容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传播的历史语境。
   第二章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美国思想文化背景”一节中,主要介绍西方白种人的工商文明历经18、19、20世纪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心文化(美国的中心文化即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一方面对主流以外的边缘文化享有主控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边缘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吸收养分而形成的异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而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形象,已建立在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美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意识中,之后美国文化整合时期的代言人爱默生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超验主义与孔子思想有许多契合之处,由此我们不能否认,中国从一开始就渗入了美国文化的血液。紧随其后的梭罗汲取儒道思想,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美国环境保护主义的第一位圣徒。第二节“传播渠道”,通过对欧美来华传教士之著述、学者之译介、文化精英之创作的分析,梳理出一条中华文化西播美国的渠道,此渠道即20世纪美国作家接触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第三章“20世纪美国文坛吸收儒佛道文化的第一次浪潮”,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强大国力日益显露,突破了向来地理上的孤立与封闭,参与了对欧洲实质上的全面交流,在威尔逊总统下台以前,理念上美国人认同其大同世界理想,经济上则大量贷款给欧洲,这一事实造就了美国知识分子较开阔的视野,另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好奇及汲取的心态,大批的美国知识青年拥到欧洲,在那里,间接吸收了远东文化;同时,始于19世纪下半叶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向高潮的文化悲观主义情绪则为美国有识之士从非西方文化中寻取养料以修正、改善自身文化提供了动力。在这次浪潮中,美国作家(以庞德、奥尼尔为代表)吸收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一、对充满和谐与秩序之美的儒学的崇尚,描画文化中国的理想图景;把老庄学说作为人类至高智慧的榜样加以崇奉、追随,藉此来疗治西方社会弊病和人类内心的伤痛,补救、抚慰自己的精神缺失和心灵饥渴,从而使浪漫化东方逐渐演变成了西方逃避现实的一种策略,起到了对自我文化加以否定的作用。二、从中国古老历史的兴衰中,从儒家思想中寻找经验教训、治世方法及与基督教文明相抗衡的力量;在基督教背景下以严峻沮丧的悲戚之心和消极无为的老庄哲学的一拍即合,这使奥尼尔的剧本达到了一种难以企求的悲剧的超然与冷静。
   第四章“20世纪美国文坛吸收儒佛道文化的第二次浪潮”,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从始自19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到1960年代后期的嬉皮时期,吸收东方文化可以说是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一般称这整个文化运动为“逆向文化”(counter-culture),当时美国社会相当富裕而保守,敌视共产主义,在外交上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并与苏联处于“冷战”状态: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不满美国国家机构的冷漠及一般人对物质的贪欲和浪费,不愿活得无根、无目的,也不安于在大机构中讨生活,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在次背景下,禅宗在美国大为盛行。作家们或是在恬淡的生活方式中参禅悟道,或是在作品中渲空、幻、虚、静等禅家意境,或是塑造接受禅宗思想的美国年轻人形象,以求得对心灵的抚慰。本章选取斯奈德、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塞林格作为个案研究,以期揭示美国文人对禅宗的接受。
   第五章“20世纪美国文坛吸收儒佛道文化的第三次浪潮”,将研究视角放在80年代涌现的华裔美国作家,他们出生在星条旗下,耳濡目染西方文明,但血管中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和古老的东方文化的乳汁,因此他们的作品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洋溢着美国文化的异域氛围,从中既可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合流,又可领略到两种文化的撞击。文化寻根被看成是华裔文化最富有弹性的主题之一。华裔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大都落实在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念上,如以孝悌、忠恕观念塑造中国人,推崇以修身为本的文化习德方式及家天下的世界观等。
   最后在结语中对本课题作一总结,从“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和合主义”概念出发,文化多元主义具有文化一元论无法相比的优势它更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冲突的消弥,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暂时的,共融是可能的。同时,跨文化交流往往是伴随文化误读进行的,美国文人在创造性阅读中国典籍时,也常常发生误读,然而他们的误读更反映出跨文化交际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冲撞。在取长补短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美国人借鉴中国哲学思想树立起一个文化对话的典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