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赵孟頫古意论探微——兼论中国绘画传统“尚古”的审美特质
【6h】

赵孟頫古意论探微——兼论中国绘画传统“尚古”的审美特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古意”概述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历代对“古意”的论述

第二章 赵孟頫古意精神的实践

第一节 赵孟頫生平

第二节 赵孟頫艺术成就

第三节 对赵孟頫仕元的再认识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士人“尚古”的审美情结

第一节 “尚古”的缘起

第二节 中国绘画传统“尚古”的具体体现

小结

第四章 古意精神——朴素自然的审美观

第一节 中国绘画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源头

第二节 儒家的朴素审美

第三节 道家的朴素审美

第四节 禅家的朴素审美

第五节 历代画论朴素审美观的典型体现

小结

第五章 古意精神在近代以来的处境

第一节 文人画的特质

第二节 文人写意的历史命运

小结

第六章 “古意”新说

第一节 我所崇尚的“古意”画家

第二节 我的创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赵孟頫(1254-1322)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不可跨过的重镇。他的艺术活动及书画成就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并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自民国时期广东学者冼玉清(1895-1965年)在1933年发表《元赵松雪之书画》以来,海内外学者大量的论文、论著纷纷问世,对其书画艺术、美学思想等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钩稽索隐,史论结合,为认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值得大书特书的书画巨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论文论著的架构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赵孟頫艺术思想的全面体系,比如其世系、仕途、生平、师承、绘画、书法、鉴定、题画诗、系年、画论、书论、艺术评价、美学思想等等,在这个大系统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和推敲的则要数他提出的“古意”论,如: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大德五年〈1301年〉赵孟頫自跋《秋林平远图》)
  “余尝见卢椤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赵孟頫1321年复跋作于大德八年〈1304〉的《红衣罗汉图》)
  在中国艺术领域,“古意”一词不是赵孟頫一人的专利,就赵孟頫本人而言,他的艺术观点与艺术成就当然也不能仅仅用“古意”所能完全涵盖,但我们要说的是,“古意”的境界在赵孟頫这里得到了极大拓展,而且也成为赵孟頫进行艺术探索的主要途径和“主旋律”。赵孟頫提出的这一论题,除了指导他自己在书画诗文上的实践外,还影响了元代乃至以后数百年的中国士人绘画,中国绘画的文人写意传统历元、明、清三代蔚然大观,这种成就与他这面“古意”旗帜的号召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讲,整个中国文人绘画的传统都深深刻着“古意”的印痕,然而近代以来,一、国势衰弱,西方思潮的进入;二、建国初期,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呐喊;三、网络时代,民众尚新尚变的躁动,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古意”在中国文化、中国书画中的地位渐趋式微,这是我们谁也不可忽略的现实。本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对赵孟頫“古意”说作出解释和梳理,探源中国画内在的文化脉络,分析当前中国绘画所面临的处境,进而将目标指向更广阔的关乎人类生存的大场,因为时至今日,“尚古”依然是东方民族最神往的一种精神存在,是华夏文化发酵时的祖传酒曲,“古意”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仍然鲜活地存在着。即使从民族或国家历史宏观的大视角来审视,“尚古”也未必是一种倒退或落后,而只能会使我们更加挺直脊梁,比如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左右的盛唐时代,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那时,中国的强大几乎让整个世界都只能望其项背,当时的欧洲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日本则惟我中华马首是瞻,美国则仍是一片美丽的荒原。古之中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有着足够的自信与资本翘着大拇指摇而摆将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本文的主旨并不是要赋予“古意”一种复古的倾向,而是将“古意”解释为一种最朴素的审美观和创作观。这种朴素的审美观具有永恒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以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以流派的差异而偏顾,它是“如如不动”的“画道”之本体。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古意论概述,阐述古意提出的时代背景,含义的界定;第二部分分析赵孟頫生平及绘画艺术成就,包括其身世、家学与交游,艺术成就包括书法、绘画、诗文、印学,(赵孟頫在音乐方面亦有独到论述,曾著有《琴原》、《乐原》,被称为“得律吕不传之妙”。限于本文研究的专业方向,故在此不作祥论。)着重指出象他这样如此造诣全面又各臻其妙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凤毛麟角,就书法而言,真、草、隶、行兼善;绘画上山水、人物、鞍马、花卉全能,而且水墨、设色俱得真元气象。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艺术的“天才”。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孟頫在追求“古意”的进程中留下的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这一切构成了中国美术史上其他书画家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光环。同时,评价赵孟頫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其作为宋朝宗室而仕元的问题,这在本章最后一部分有详细论述,指出由于赵孟頫仕元而引得后人对他人品及书品产生的误读,这种误读是具有片面性的,此一关隘不除,我们便不能看到赵孟頫超越现实的艺术人格,凭我们现在的智力、精神水平去简单推理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尚且时有挂一漏万,更何况带着有色眼镜而观之。第三部分由中国绘画背后所反映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谈起,具体论述中国绘画传统尚古的审美情结。第四部分继续展开对“古意”的深入具体分析,指出赵孟頫“古意”论所体现的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复古”情结,而是回归到宇宙天地最朴素自然的存在状态,衍为艺术哲学,便是中国文人绘画“尚古”“尚意”、“心灵回护”的文化审美观,这是本文的中心旨趣所在。第五部分谈到近代以来古意精神在当下中国画学领域的处境。文人画末流的萎靡与空洞,伴随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势渐衰,必然会出现与国家命运相关联的一系列改革,或激进,或宛转,或盲动,其积极意义固不可抹杀,但必须看到我们当下中国文化思潮和中国画学审美中出现了严重的“矫枉过正”,对美的探索似乎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当然,对近百年来不断出现的社会变革下所涌现出的卓越人物,我们仍抱最诚挚的敬意。对理论的研究,必须与技法实践以及这些实践结果——作品联系起来,如果理论不能最终物化为某种绘画形式,那么我们所把握的所有理论都只不过是概念的空洞堆砌,所以本文第六部分便由我所崇尚的具有“古意”精神的画家谈起,将我对他们的认识、理解与学习,参之以我对“古意”的感悟,“物化”到我的作品中去,古意新说,重新阐发、梳理,从而尝试复归到最本原的人文情怀。这些作品可能会弥补笔者由于拙于言辞而造成的关于中国画“不可言状”的意境的阐释,同时,也使本文有论有据、前后呼应,用具体成果完成“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唐·白居易《新乐府序》)的写作目的了。
  在今天这个尚新尚变的“现代化”社会环境下,倡言“古意”之“尚古”情节,似有“复古守旧”、“不合时宜”之嫌,但单一的“前进”、“进化”观念并不是解释人类生存机制的唯一法则,而正所谓“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辞”,对“尚古”的重提,亦不失为“出新”的又一佳途。我们坚信的是,“古意”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久远,它更是与现代繁复却又快餐式的生存方式相对应的简约和质朴,它反对的是浮华、躁动,崇尚的是宁静、和谐,这是本文努力试图在中国画学领域辩明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