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艺与政治之间——“新月派”知识分子群体研究
【6h】

文艺与政治之间——“新月派”知识分子群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新月知识分子的早期活动

第一节 新月社及其相关问题

一 新月社的创办

二 新月社的成员及其活动

三 徐志摩理想中的新月社

第二节 新月社与泰戈尔访华

一 欢迎泰戈尔访华

二 演出《齐德拉》

第三节 《晨报副刊》与新月知识分子的初度聚集

一 徐志摩接掌《晨报副刊》

二 晨副,我的喇叭

三 《诗镌》与《剧刊》

第二章 新月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新月知识分子的聚集

一 旧雨新知聚上海

二 新月知识分子的群体特点

三 平社的组织与活动

第二节 新月书店的创办与经营

一 新月书店的创办

二 新月书店的人事构成

三 新月书店的经营状况

第三节 《新月》月刊的基本情况

一 《新月》月刊的创办与宗旨

二 《新月》月刊的发行状况

三 《新月》月刊的内容演变

第四节 新月派报刊书店活动的困境

一 君子和而不同

二 文艺与政治之间

第三章 新月派的政论活动

第一节 人权论战的缘起

一 新文化的困境

二 胡适的抉择

三 从沉默到抗争

第二节 人权论战的开端

一 “此时应有一个大运动起来”

二 论战的焦点:论人权、争法治

三 社会各界的反响

第三节 论战的高潮与转向

一 论战的高潮:反党治、争自由

二 不被理解的苦衷

三 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节 罗隆基的继续抗争

一 人权论战的主将

二 对国民党训政体制的批评

第四章 文学史视野下的新月派

第一节 新月派的文艺理念

第二节 新月派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新月派的历史境遇

结语

附录1 新月派主要人物活动年表

附录2 新月书店出版书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的研究,是在充分吸收、借鉴现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突破先前文学史、思想史研究对新月派两分的做法,从一个知识群体的发生与发展的角度对新月派进行考察,以图展现新月知分子的整体风貌。通过考察一个知识群体的形成经过,其内部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通过报刊书店活动来开拓自己言论空间的努力,进而展示这样一个自由主义知识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
  一般来说,新月派形成的标志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刊,但实际上在此之前新月知识分子已经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聚集阶段。徐志摩留学回国后创办新月社,就是想在政治、思想、文艺上开出一条新路。但新月社社交型的发展方向最终使徐志摩的希望落空。以1925年徐志摩接掌《晨报副刊》为契机,徐志摩以此为阵地实现了新月人员的初度聚集。他与闻一多等前清华文学社成员合作的成果,就是《诗镌》与《剧刊》的创办。他们的这些活动,实现了新月知识分子的初步聚集,为其后新月书店、《新月》月刊的创办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
  1926年后中国政局的动荡,迫使大批知识分子移居上海。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新月知识分子实现了最终的聚集。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的创刊,标志着新月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派别开始登上中国思想舞台。新月派的主要成员,大都具有留学欧美的教育背景,共同的自由主义精神面貌成为他们聚合的基础。随着新月同人活动的展开,其内部又出现了一个名为平社的议政组织。胡适等人发起的人权论战,正是以此为依托。此外,新月派的报刊书店活动,也为我们深入了解新月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由于新月派的自由主义特点,他们很渴望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以便实现他们的宪政理想。国民政府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有着苏俄背景的国民党政权的“党治”目标与他们心目中的英美宪政体制实在是相差太远,这也就成为人权论战爆发的原因。人权论战的结果,新月派遭到国民党围剿、打击。最终,人权论战惨淡收场。这中间,胡适与罗隆基在论战中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人生道路,值得我们注意。
  新月知识分子活动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192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派系分也还不明显,但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彼此的界限则愈益明显,其知识群体的划分往往以政治倾向性来作为标识,文学革命已经转化为革命文学。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反映在新月知识群体身上,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其对新人文主义文学立场的坚持。新月派所强调的“健康”与“尊严”的文学标准及其一系列的文学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当时思想界独树一帜的文学派别。然而,正是这种与主流文学的疏离与对峙,新月派的文学活动显得“不合时宜”。左翼与新月派的分歧,已经超越文学论争的边界而进入政治批判的领域。这种论争的结果,使得新月派被划入革命敌人的行列。在新的历史书写之下,新月派的形象已日渐模糊,成为一个被贬抑的文学符号。新月派所面临的这种困局,实际上也是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共同的历史境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