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南粮食生产模式初探(16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6h】

江南粮食生产模式初探(16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对象

1.1.2 江南地区的界定

1.1.3 研究时段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人口压力与要素使用模式

1.2.2 人口动力与技术进步模式

1.2.3 技术进步理论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要素使用模式与粮食生产

第一节 劳动过密化与生产困境

2.1.1 单位劳动投入量的变动

2.1.2 复种指数的变动

2.1.3 单位面积产出的变动

第二节 资本密集化与生产困境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面积数据的分析

第一节 人口数据的整理

3.1.1 人口数据

3.1.2 人口数据的可靠性

第二节 耕地面积数据的整理

3.2.1 整理耕地面积资料需注意的问题

3.2.2 耕地面积数据

3.2.3 耕地面积数据的可靠性

第四章 技术进步模式与粮食生产

第一节 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

4.1.1 种子改良

4.1.2 土壤改良与肥料使用

4.1.3 耕作制度的发展

4.1.4 农具技术的改进

4.1.5 整地技术的进步

4.1.6 结论

第二节 对传统有机农业技术进步的估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继20世纪70年代末的组织变迁之后,中国农业目前正经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个历史过程,现代农业技术的变迁离不开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建立在正确评价传统经济的基础上,才能为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变迁提供指导。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以江南粮食生产作为传统农业的典型,对传统农业再评价。
  本文的研究认为,明清近代江南粮食生产模式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即要素使用模式和技术进步模式。当技术缺少根本性变革时,没有效率更高的要素投入,增加传统要素促进产出增长的方法确实遇到瓶颈,其表现是劳动过密和资本密集,这是江南要素使用模式的特点。
  关于技术进步模式,本文认为应当从阶段和方向两方面做出评价。从进步阶段上看,清中期以前,江南粮食生产中没有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清中期之后,尽管江南粮食生产迎来了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契机,但因应用范围窄,推广有限,没有成为占主导的技术,实际的粮食生产中大量应用的仍然是传统技术,所以,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技术仍然处于传统阶段。尽管这一时期的江南粮食生产技术在进步阶段上是停滞的,但在传统阶段内的进步仍然存在,并且从进步方向上看,呈现土地(资源)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这一进步适合当地的要素禀赋,在促进产出增长方面依然有较大的空间,并使江南农业成为精耕细作的有机农业的典型。这正是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应当借鉴之处。
  给人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粮食生产要想摆脱“过密化”的困境,必须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进步,投入新的、廉价的、效率更高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技术进步要符合当地的要素禀赋,要和传统有机农业的优势结合起来,走一条有江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