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大陆城市新婚夫妇的心理特质匹配与特质效应作用模式
【6h】

中国大陆城市新婚夫妇的心理特质匹配与特质效应作用模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匹配与匹配效应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3.1 西方有关婚恋伴侣匹配模式的研究

1.3.2 西方有关伴侣主特质效应的研究

1.3.3 伴侣匹配效应:伴侣相似性预测婚姻满意度的研究

1.3.4 国内有关伴侣特质效应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样本

1.4.2 研究工具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国大陆城市新婚人群的婚恋匹配模式

第一节 关于不同特质领域和不同文化中AM模式的预测假设

2.1.1 特质领域一:人口学变量

2.1.2 特质领域二:价值取向领域

2.1.3 特质领域三:人格领域

2.1.4 亚洲关于AM的研究与本研究之优势

第二节 人口学变量、人格与价值取向领域的匹配模式结果

2.2.1 夫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相关

2.2.2 夫妻在人格特质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结果

2.2.3 夫妻在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等领域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结果

第三节 匹配模式结果的初步分析

2.3.1 伴侣在人口学变量上相似吗?

2.3.2 伴侣在价值取向上相似吗?

2.3.3 伴侣在人格领域相似吗?

第四节 甄别产生本研究结果的其他可能原因

2.4.1 甄别可能原因之一:社会同质性

2.4.2 甄别可能原因之二:趋同效应

2.4.3 甄别可能原因之三:反应偏差

2.4.4 甄别可能原因之四:不同的人格模式

第五节 讨论:婚恋匹配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和差异性

第三章自我特质效应与配偶特质效应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中国夫妇自我特质效应与配偶特质效应结果分析

3.3.1 丈夫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2 妻子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3 丈夫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4 妻子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5 丈夫人格特质对妻子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6 妻子人格特质对丈夫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7 丈夫人格特质对妻子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8 妻子人格特质对丈夫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9 丈夫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10 妻子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11 丈夫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12 妻子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自身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13 丈夫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妻子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14 妻子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丈夫婚姻质量的预测力

3.3.15 丈夫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妻子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3.3.16 妻子价值取向、依恋人格特质对丈夫婚姻满意度的预测力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自我、配偶、伴侣匹配效应的共同预测模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提出:同时考虑个体和成对效应的总体模型

第二节 研究方法:指标的操作化

4.2.1 研究工具

4.2.2 绝对差值的计算与使用条件评估

4.2.3 轮廓相关值的计算

第三节 结果分析

4.3.1 重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3.2 夫妻间得分的相关

4.3.3 相似性指数之间的相关

4.3.4 夫妻得分与轮廓相似性的相关

4.3.5 夫妻得分与绝对值差之间的相关

4.3.6 夫妻婚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

4.3.7 模型的拟合度

4.3.8 自我得分、配偶得分、轮廓相关和绝对值差预测婚姻满意度

第四节 讨论

4.4.1 婚姻满意度预测中的自我效应、配偶效应和伴侣相似性效应

4.4.2 文化共性与差异

第五章 总结论述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创新之处

5.2.1 创新一:首次全国性夫妻样本抽样与权威测查工具的使用

5.2.2 创新二:首次采用CCA方法的新测量指标

5.2.3 创新三:首次发现东方文化独特的相似互补现象

5.2.4 创新四:发展了对数据分析经典模型APIM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1 缺陷一:未涉及农村地区夫妻样本

5.3.2 缺陷二:限定在3年婚期内的夫妻样本

5.3.3 缺陷三:完全基于自评方式的问卷调查

5.3.4 缺陷四:题量过大被迫分成两份独立问卷

5.3.5 缺陷五:相对有限领域的验证

第四节 未来后续研究展望

5.4.1 相似性中的绝对和相对偏好

5.4.2 理想和现实间的妥协

5.4.3 四个亟需跨文化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一对男女为什么会最终选定彼此而不是选择其他的潜在配偶?在人类的伴侣选择中存不存在一种系统的择偶模式?如果有的话,这种非随机性的选择过程是否会影响婚恋关系的质量或主观感受?近二十多年以来,众多西方心理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而这类研究的典型模式就是围绕着婚恋伴侣间特征的相似或者互补展开的:到底是“物以类聚”,还是“互补吸引”呢?
  本论文之初,研究者首先阐明了婚恋伴侣特质匹配模式(AM)与伴侣特质效应的涵义,回顾西方以往有关AM、伴侣特质效应(包括伴侣主效应与伴侣交互匹配效应)研究历史与脉络,对西方研究的基本结论和最新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就此提出在中国大陆开展相关研究的学术必要性和重要性。
  接着,在本论文实证分析研究1中,研究者首先根据西方众多AM研究的结果以及中西文化间的异同点,提出了有关中国AM结果的先期理论假设,继而在中国大陆10个城市随机抽取1000对左右新婚夫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先后检验了丈夫和妻子在三个主要领域上的相关:人口学变量、价值取向和人格(包括基本人格和依恋人格)。结果显示所有领域上的相关都是正向的,因此为相似性假说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同时没有发现支持互补性假说的证据,这和西方同类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一致的。就相关的程度来言,中国夫妇在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民族、教育水平、收入、职业等方面)、价值取向和人格领域的几乎所有变量上都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虽然在人口学变量和价值取向上的相关程度与西方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但中国夫妇在人格领域也呈现出稳定而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令人惊讶,因为在以西方样本为基础的任何一个AM研究中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结果。
  然后,在本论文实证分析研究2中,研究者接着探讨了影响中国夫妇婚姻质量与婚姻满意度的伴侣特质主效应问题。研究者首先发现夫妻自我的基本人格、价值取向和依恋人格等维度对他们自身的婚姻质量和婚姻满意度都有着几乎同等的重要影响。但就夫妻间配偶特质主效应而言,在基本人格领域上,丈夫的人格层面对妻子婚姻感受的影响不如妻子对丈夫的影响大。在价值取向与依恋人格领域上,妻子在两人关系中的负向认知和情感对丈夫的影响也要远远大于丈夫对妻子的影响。另外,研究者发现亲情层面在显著影响自身以及影响对方的各种特质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这说明一对夫妻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很可能在于双方是否看重亲情。
  在论文实证分析研究3中,研究者在第二部分收集的数据基础之上,又结合第三部分所细致甄别的伴侣特质主效应诸关键变量结果,并兼顾夫妻婚姻满意度存在中高度相关的事实,继而提出了一个能同时纳入自我效应、配偶效应和伴侣匹配效应的结构方程预测模型。该数据模型能有效地甄别自我、配偶以及两种伴侣匹配模式指标各自对夫妻双方婚姻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力,在“对数据”分析方法上发展了Kenny之前的“当事人-配偶相依模型(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APIM)”,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自我-配偶-伴侣相似性相依模型(Self-Partner-CoupleSimilarity Interdependence Model,SPCSIM)”。
  应用SPCSIM,研究者最大的发现在于,参与验证性计算的6个维度(领导性、可靠性、容纳性和人际取向这4个人格维度,以及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这2个价值取向维度)模型的PSC都显著地预测了丈夫和妻子的婚姻满意度。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作用模式是独立于自我效应、配偶效应和ADS效应之外的。因此可以这么说,丈夫和妻子在他们项目作答的轮廓上越是彼此相似,那他们在婚姻中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多。这一效应模式在所有4个人格维度和2个价值取向维度上被重复验证,说明结果是普适而可靠的。相反ADS则只在领导性维度模型中表现出了显著效应,即夫妻两人在领导性维度的分数差异越大,他们在婚姻关系中就越感到满足。这也是本论文研究中发现的唯一支持“互补优势说”的证据。最后,研究者发现夫妻在自我效应、配偶效应和伴侣匹配效应上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论文最后部分,研究者对以上几部分实证分析的成果进行了集中总结,并认为本论文研究在抽样样本代表性、研究工具选择、新测量指标的设置、文化差异现象的首次发现以及针对“对数据”处理模型的发展上皆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但同时也坦陈本论文研究在样本抽样地区、被试人群条件设定、数据获得方式以及问卷题目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最后研究者指出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力主以跨文化的视角作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取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