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官——研究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6h】

清官——研究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学术回顾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的清官问题研究

(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官问题研究

(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的清官问题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理路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循吏:中国大传统中的官吏典范与清官原型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政治文化是大传统的核心

第三节大传统中“清官”内涵的变化

第四节循吏概念的变迁及其一般情况

第五节循吏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数量

第六节循吏的个人道德

第七节循吏的政绩

第八节循吏的教化功能

第九节循吏的司法审判特点

第十节循吏的崇拜与神化

第二章清官:小传统中理想化的官吏设计

第一节大、小传统的互动与大传统中在小传统中的衍变

一、小传统对精英阶层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大传统进入小传统的路径及其在小传统中之衍变

第二节清官:小传统中理想化的官吏设计

一、功名:小传统中普世化的权力崇拜情结与人生价值追求

二、圣王贤臣:小传统中理想化的政治范式

三、看家狗:作为王权和封建纲常维护者的清官

四、救世主:执法如山和爱民如子的清官

五、儒家操守:道德化的清官

六、神格化:具有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清官

七、活阎罗:作为威刑主义实施者的清官

第三节清官: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综合体

第三章清官的思想

第一节十一世纪的政治思潮与包拯的思想

一、圣人之道: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十一世纪前期的政治思潮

二、十一世纪政治思潮影响下的包拯思想

第二节海瑞:陆、王心学的实践者

一、求真心

二、做真人

三、干实事

第三节清官政治思想的普遍模式:孝亲、忠君、爱民

一、孝亲的政治思想涵义与清官的孝亲思想

二、忠君的政治思想内涵与清官的忠君

三、儒家的仁政与清官的爱民思想

第四章自律政治类型:清官的政治品格与人格

第一节道德乌托邦:清官的政治道德自律与政治品质

一、自律诉求的政治文化类型

二、清官的政治道德自律与政治品质

第二节清官的政治角色与亦主亦奴政治人格

一、清官的政治角色

二、清官亦主亦奴的政治人格

第五章功能补偿:清官的政治文化功能

第一节王权主义政治秩序的调节器

第二节清官的行政能力与政治教化功能——以清朝清官事例为重点

一、清朝康雍乾诸帝眼中的清官及其行政能力

二、清官的政治教化功能

第六章清官迷信与普世性王权统治下的乡土社会

第一节清官迷信——传统社会最普遍的政治意识

第二节乡土社会普世性王权的行政形态与功能

第三节普世性王权地乡土社会其它权力系统的渗透、扩张与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文从政治文化的学术角度切入,旨在探究蕴含在清官问题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涵。大传统尤其是正史系统中的清官主要是以循吏为主体的一部分官僚,在整个官僚群体中数量极少,实属凤毛麟角,不能改变传统社会吏治的整体窳败。毋庸置疑,儒家政治思想对清官群体的政治实践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不能忽视儒家思想基本上是文本中的道德,通过时文应举入仕的大多数官僚并不具有儒家道德素养,这同清官的儒家道德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清官群体基本上是地方官吏,从地方行政的角度考量,清官竭力行政,主治期间经济上能积极主动地为民兴利除弊,在儒家“息讼”司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化的方式解决司法案件,同时,在司法审判中“自由心证”与“威刑主义”倾向颇为明显。大传统中以灵异化的形式已显清官神化之端倪,在大、小文化互动中,这一倾向在小传统中日渐加强,并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创造了艺术化的清官形象。在历史故事化、艺术化的转换中,清官的行政能力逐渐被淡化和掩盖,而侧重于层累塑造和彰显清官的司法审判能力,其极致就是对清官的司法侦审能力神化到荒诞不经的程度,清官主要借助超自然力量,并与“威刑主义”原则紧密结合来侦审案件。清官故事与形象是下层民众政治文化理念的深厚载体,主要体现了下层民众“圣王贤臣”与他治的政治价值取向。通过清官和权贵的斗争表达对不合理社会政治秩序的抗议,通过清官对冤案的昭雪来呼唤社会公正与正义。 该文通过对包拯与海瑞政治思想的个案分析并结合其它材料分析了清官思想,清官政治思想模式为“孝情——爱民——忠君”,其最终归宿为忠君。清官是典型的政治自律文化类型,行政约束主要依靠官员道德自律,政治体制上的监督机制被弱化,政治体制之外的社会实体与舆论监督机制却严重缺失。清官在政治统治中具有三个功能,即政治调节、政治教化与政治心理安慰的功能,这些都有利于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表面上看来,清官崇拜体现了民众政治主体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的自我弱化以及公民意识的缺失,其深层原因在于传统社会政治权力体系本身。在王权主义政治权力体系中,王权首先以行政权形式实施了对乡土社会的控制,同时,王权主义政治权力结构充分发挥了其弥散性的社会控制特性,通过对保甲、乡约、宗教组织、家族、乡村士绅的控制,王权力量完成了对乡土社会的下沉、延伸与渗透。由于王权的弥散性控制,乡土社会不可能形成独立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也不可能形成独立于王权体系之外的舆论监督力量,王权实现了对个人的控制,因此,无法形成相异于王权的社会力量,这是清官崇拜的Ⅰ深层社会原因。当下清官戏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再来,至少说明国民在政治心理上还没有彻底走出中世纪,这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彻底清除清官崇拜心理,推行公民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与完善,结果必将是国更昌,民更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