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吸附/混凝-分离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铯离子的研究
【6h】

吸附/混凝-分离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铯离子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 2 放射性含铯废水的分类及排放标准

1. 3含铯废水传统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 4 膜处理法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 5 吸附工艺介绍

1. 6 课题研究背景与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 1 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2. 2 混凝烧杯试验装置

2. 3 吸附等温线

2. 4 二级逆流吸附/混凝-微滤的小试试验

2. 5 二级逆流吸附/混凝-砂滤的小试试验

2. 6 试验主要运行工艺参数及测定方法

2. 7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混凝烧杯试验及吸附等温线

3. 1 混凝剂沉降亚铁氰化铜的烧杯试验

3. 2 吸附等温式

3.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附/混凝-微滤工艺除铯小试研究

4. 1 主要工艺参数

4.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附/混凝-砂滤工艺除铯小试研究

5. 1试验材料与方法

5. 2试验结果与讨论

5.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 1结论

6. 2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开发出了累积二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去除模拟废水中的铯,获得了较高的去污因数(DF)和浓缩倍数(CF)。然而,亚铁氰化铜(CuFC)吸附剂在膜分离器中累积会导致显著的浓差极化现象,膜污染较为严重,可能限制了其应用推广。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将原有的除铯小试工艺进行改进,将吸附与分离过程分别在两个单元中完成,并拟向吸附池中投加混凝剂加速CuFC的沉降。试验主要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通过烧杯试验进行了混凝剂的优选、最佳投加量、静沉时间及吸附等温线等的研究;第二个阶段采用吸附/混凝-膜分离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污染水中的铯离子,研究了温度对工艺除铯的影响;第三个阶段以砂滤柱代替微滤膜装置,进行了吸附/混凝-砂滤工艺除铯的小试试验,研究了砂滤滤速对工艺除铯的影响。
  混凝烧杯试验的结果表明:Al2(SO4)3比聚合硫酸铝更适合用于沉降CuFC悬浊液,当铝离子投量浓度为4.05mg/L和静置沉降时间为15min时,上清液浊度比未加Al2(SO4)3时降低了73.5%;Al2(SO4)3混凝的最佳pH区间为7~8,与天然水体的正常pH范围吻合。拟合后的吸附等温线显示:Al2(SO4)3的加入对CuFC除铯影响不显著,可用于后续小试试验。
  吸附/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小试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该工艺对铯离子的去除。在水温在8℃至17℃范围内变化时,小试装置除铯的去污因数基本维持在103左右;温度影响Al2(SO4)3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低温下微滤膜表面滤饼层形成较快、过膜阻力增大,膜比通量下降较快。13℃和17℃时的小试装置处理的水量为8℃的2倍。
  将砂滤柱代替膜分离装置后的小试试验运行结果表明:吸附/混凝-砂滤工艺具有较好的去污效果;砂滤是有效的固液分离工艺。出水浊度一直维持在0.2NTU水平以下;砂滤出水中铯离子浓度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平均DF为868;砂滤滤速适当的增大对吸附/混凝-砂滤工艺的除铯效果影响不大且可增强装置的处理能力。砂滤工艺用于放射性铯离子的去除,优点是反洗简便,处理周期长,更加经济、实用化,因此砂滤工艺在放射性废水的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