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析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汉化特点——以匈奴族和羯族为例
【6h】

试析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汉化特点——以匈奴族和羯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汉化

第一节 政治方面

一、政治思想的汉化

二、政治制度方面的汉化

三、重用汉人士大夫

第二节 经济方面

一、思想观念上对农业的重视

二、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

第三节 文化方面

一、少数民族高层汉化程度高

二、建立学校

三、重视儒家文化,实施救济或奖励

四、对汉族风俗礼仪的模仿

五、关于国号的设立

第二章 汉化进程坚持“胡汉有别”,政权具有民族性

第一节 “胡汉有别”

一、民族自卑感的形成

二、民族歧视与“胡汉有别”的形成

第二节 胡风犹存

一、胡汉分治

二、残暴行为

三、胡人风俗的保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汉代以来,众多少数民族出于自愿或被征服的原因,纷纷内迁,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大部分少数民族虽聚族而居,但与曾经“华在中原,夷守四方”的关系不同,崭新的格局使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有密切的接触,使得十六国时代虽然充斥着民族分裂与战争,但民族融合才是真正的发展方向。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虽也有汉人夷化的现象,但少数民族汉化仍是主流。
  这个时期的内迁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汉化,在政治上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称霸中原之心,重用汉人并模仿汉制建立了中枢机构制度、地方管理制度和选官制度;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设置专门掌管农业的官职,劝课农桑、奖惩结合,模仿汉人农业礼仪,大力屯田并提供农业救济政策,建立相应的赋税制度;在文化方面,这个时期的内迁民族高层汉化程度较高,执掌政权后通过各种措施发扬汉人文化,如建立学校,重视儒家文化,模仿汉人风俗礼仪,并且其国号的设立均是参照了汉文化。可见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之深、范围之广。
  但内迁民族的汉化却伴随着“夷夏之防”的思想,始终坚持“胡汉有别”,比如,他们虽然大量任用汉人士大夫,但是却并没有给予汉人士大夫足够的信任,一些重要官职还是牢牢把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并且实行胡汉分治政策。由于坚持“胡汉有别”,其政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许多胡人原有的作风,这可以通过胡汉分治、残暴行为的显现以及原有风俗的残留表现出来。因此内迁民族的政权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一方面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汉化,另一方面又坚持胡汉有别,其汉化过程具有这个时代的特点,需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因此本文选择以匈奴族和羯族为例,试图分析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很多学者对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汉化过程过于乐观,偶尔不能摆脱大汉族主义的局限,只能看到此时的少数民族汉化的一面,忽略了少数民族政权对“胡汉有别”的坚持;而也有很多学者过于强调少数民族政权的民族性,把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全部归类于民族统治者的政治手段,对汉化进程过于悲观。因此,在看待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问题时要全面,既要看到这个时期汉化进程的前进性,又要看到其道路的曲折、复杂性。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点,十六国时期的局势不同于其他时期,也就决定了其汉化进程具有其特点,本文以匈奴族和羯族为例进行分析论述,认为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汉化具有如下特点: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汉化;汉化进程坚持“胡汉有别”,政权具有民族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