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捍卫鲁迅——文坛“拨乱反正”中的李何林
【6h】

捍卫鲁迅——文坛“拨乱反正”中的李何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范畴与方法

第一章 捍卫鲁迅:鲁迅自有“知人之明”

第一节 缺席的批判

第二节 为鲁迅正名

第二章 捍卫鲁迅:鲁迅未曾被“神化”

第一节 李何林与茅盾的分歧

第二节 两种声音的对抗

第三章 捍卫鲁迅:歧途与超越

第一节 捍卫“三家”的鲁迅

第二节 捍卫鲁迅成为话语权威:以《杂文报》与《青海湖》风波为例

第三节 追随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文革”结束,在文坛的“拨乱反正”中,围绕重评“两个口号”所引出的鲁迅“知人之明”和“不要‘神化’鲁迅”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论争。以李何林及其领导的鲁迅研究室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捍卫鲁迅的阵营,与频频出现的“非鲁”声音进行对抗。“两个口号”重评过程中,面对茅盾、夏衍等人的发难,李何林坚持捍卫鲁迅的“知人之明”,既是为死去的鲁迅、冯雪峰辩言也是为活着的胡风等人争平反和话语权,秉持了为弱势一方说话的民间立场。由茅盾与李何林开启的“神化”鲁迅的论争,并由此形成了学界两种不同声音的对峙。以李何林为核心的卫鲁阵营坚持认为鲁迅未曾被“神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矫正过度“非鲁”行为的作用,使得“神化鲁迅”说得以学理性的探讨。而在捍卫鲁迅的过程中,李何林坚持捍卫“三家”的鲁迅形象,他影响下的卫鲁阵营在官方话语的整合下也一度形成话语权威,使捍卫本身具有是与非的双重意义。而从李何林到其学生辈陈漱渝、王得后、王富仁等人也产生了分化,学生辈对老师的卫鲁方式进行了一定限度之内的超越。以李何林为核心的卫鲁阵营与“非鲁”的声音一道构成了鲁迅研究走向学理化过程的前奏,对鲁迅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