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虚词“倒”“却”“但”的实验研究
【6h】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虚词“倒”“却”“但”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前人关于“倒”“却”“但”的本体研究成果综述

1.1.1 前人关于副词“倒”的本体研究成果综述

1.1.2 前人关于副词“却”的本体研究成果综述

1.1.3 前人关于连词“但”的本体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理论依据一中介语理论与偏误理论概述

1.2.1 中介语理论概述

1.2.2 偏误理论概述

1.2.3 中介语理论与偏误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 前人关于留学生习得虚词的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实验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实验

2.1.1 实验目的

2.1.2 实验对象

2.1.3 实验方法

2.1.4 对测试卷的说明

2.1.5 偏误的确定标准

2.1.6 实验结果

第二节 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2.1 不同水平组习得副词“倒”不同义项错误率的统计分析

2.2.2 不同水平组习得副词“却”不同义项错误率的统计分析

2.2.3 不同水平组习得连词“但”不同义项错误率的统计分析

2.2.4 不同水平组习得表转折意义的”倒”“却”“但”错误率统计分析

2.2.5 小结

第三章 韩国留学生习得虚词”倒”“却”“但”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倒”在句法层面上的偏误

3.1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倒”在句法层面上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二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倒”在语义层面上的偏误

3.2.1 副词“倒”和“却”在语义层面上的用法概述

3.2.2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倒”在语义层面上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三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倒”在语用层面上的偏误

3.3.1 副词“倒”在语用层面上的用法概述

3.3.2 韩国留学生使用副词“倒”在语用层面上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四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虚词“却”和“但’’在句法层面上的偏误

3.4.1 虚词“却”和“但”在句法层面上的用法概述

3.4.2 韩国留学生使用“却”和“但”在句法层面上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五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虚词“却”和“但”在语义层面上的偏误

3.5.1 虚词“却”和“但”在语义层面上的用法概述

3.5.2 韩国留学生使用“却”和“但”在语义层面上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六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虚词“却”和“但”在语用层面上的偏误

3.6.1 虚词“却”和“但”在语用层面上的用法概述

3.6.2 韩国留学生使用“却”和“但”在语用层面上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七节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产生偏误的原因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韩国留学生使用虚词”倒”“却”“但”产生偏误的原因

4.1.1 汉语虚词”倒”“却’’“但”自身的复杂性原因

4.1.2 受韩国语的影响

4.1.3 受对外汉语教材的影响

第二节 教学上的建议

4.2.1 教学顺序问题

4.2.2 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测试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初、中、高级阶段的韩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测试的形式进行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他们学习汉语虚词”倒”“却”“但”的难易顺序。并且对于他们学习这三个虚词所产生的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层面对偏误类型进行了归纳,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针对韩国留学生的相关教学建议和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及理论综述。首先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介绍并归纳了汉语本体、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关于汉语虚词”倒”“却”“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统计检验分析。这部分依照不同的目的采用了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检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韩国留学生学习这三个虚词不同义项的难易顺序进行了分析,其结论为:副词“倒”不同义项从易到难的顺序为①表示跟情况或事实相反②表示舒缓或催促的语气③表示让步或转折;副词“却”不同义项从易到难的顺序为:①表示转折、相反或相对②表示出乎意料③表示后面提出的事情更进一层:连词“但”两个义项难易程度相当。第二部分对三个词表示转折义项时的难易顺序进行分析,留学生学习这三个词由易到难顺序为①连词“但”②副词“却”③副词“倒”。
   第三部分:偏误类型及分析。这部分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偏误的类型进行了归纳:句法层面偏误突出的类型主要为虚词的错序,包括虚词与句中句法成分的错序,以及虚词用于复句中的遗漏:语义偏误主要体现在虚词本身的误加和误代上;语用偏误主要是预设偏误和语篇功能偏误。
   第四部分: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偏误形成的原因在于这三个汉语虚词本身的复杂性、母语韩国语的负迁移、教材编写上的不足以及教学顺序不当等。最后针对产生偏误的原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