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MD患者电刺激后唾液皮质醇变化及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相关关系
【6h】

TMD患者电刺激后唾液皮质醇变化及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相关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仪器与试剂

1.3实验流程

1.4方法

2结果

2.1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

2.3唾液皮质醇浓度变化趋势

2.4 TMD组与健康对照组PCS和痛阈的比较

2.5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应激对TMD的影响

3.2 不可预知性应激

3.3 疼痛灾难化认知

3.4 痛阈与痛觉敏感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应激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神经生理-心理学途径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疼痛作为TMD的主要症状之一是临床上就诊的常见原因,疼痛作为一种应激刺激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增加疾病的易感性,研究应激对TMD的致病机制将为缓解疼痛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按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双轴诊断标准(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RDC/TMD),选取TMD患者(TMD组)与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进行电刺激实验,随着刺激电流的持续增大,记录患者的痛阈,并于刺激前、刺激后50s、100s分别收集唾液2ml,用酶联免疫试剂(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唾液皮质醇浓度;所有受试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即电刺激前填写疼痛灾难化认知量表(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PCS)进行心理调查,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两组受试对象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TMD组唾液皮质醇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在三个时间点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刺激前、刺激50秒、100秒TMD组均比健康对照组浓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时间点受试者唾液皮质醇浓度不同,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只有刺激前与刺激100秒后唾液皮质醇浓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无交互作用(P>0.05),说明两者彼此独立互相没有影响。
  3、随着电刺激的发生唾液皮质醇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在电刺激100s时唾液皮质醇浓度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TMD组比健康对照组的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分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D组的痛阈比健康对照组的痛阈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受试者电刺激前唾液皮质醇浓度与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痛阈与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1、电刺激实验发现TM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唾液皮质醇浓度高,说明TMD患者长期处于更大的应激状况下,更容易发生免疫系统调节能力降低,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
  2、电刺激作为不可预知性应激引起 TMD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通过学习认知应激状态后浓度反而下降,这种无刺激的等待期比接受电刺激后具有更强烈的应激性。
  3、TMD患者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都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电刺激前唾液皮质醇浓度呈正相关,说明电刺激引起唾液皮质醇浓度升高可作为疼痛灾难化认知的潜在通路,增加TMD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现普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正原有的错误认知,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
  4、TM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痛阈降低且与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呈负相关,可能的机制是TMD患者在电刺激作用下产生痛觉敏感,增加了对疼痛的灾难化认知,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